隨著唐朝聯合新羅進攻高句麗,幫助新羅吞并其境內的日本殖民地或盟邦伽耶、任那,引起了日本的不滿,遂與高句麗、百濟聯合,對抗唐羅聯盟。
唐朝名將蘇定方消滅百濟后,由于強勢集權的天智天皇統治下的小日本,深入介入朝鮮半島局勢,先后派兵數萬支持百濟反唐運動。
直到白村江之戰日本水軍被唐將劉仁軌打得大敗潰輸,唐朝徹底鏟平百濟反抗運動,才退出朝鮮半島。
自居天下之中心的日本雖然經此大敗,但并無投降之意,天智天皇重用百濟流亡之臣在日本,尤其是在九州島遍修山城,準備與唐軍對抗到底,最終因為唐朝無意進攻日本才作罷。
公元701年,日本頒布《大寶律令》,國家建設進一步走上正軌,次年遣使武周,此后與唐朝恢復交往,大約二十年一遣使。
唐朝單方面認為遣唐使是朝貢性質,自認為天下中心的日本朝廷則不承認這種意思,其派遣遣唐使的目的只是學習唐朝制度和文化。
可見就是在中國武力強盛的隋唐時代,日本也不愿對中國服軟,頂多基于其影響力尊為重要的大國。
不但如此,日本還要求常打交道的新羅、渤海等國對自己行藩屬之禮,而新羅、渤海基于實力對比,竟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倭國的要求。備注“基于實力上的對話,自古就有,夷人畏威而不懷德!”
新羅聯合唐朝消滅高句麗、百濟,之后又利用唐朝與吐蕃交戰之機,進攻唐朝治下百濟故地的熊津都督府,同時煽動高句麗民眾反抗唐朝。
最終與唐朝談判,得到百濟故地,得償所愿,但新羅體量比日本仍明顯不足,所以只能默許日本將其視為朝貢國。
直到新羅幫助唐朝攻擊新興的渤海國,唐朝賞以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體量大增之后,新羅才想與日本分庭抗禮,因此其使節常被日本以“缺禮”為由遣返。
不過期間在公元752年東大寺大佛開眼典禮上,新羅王子金泰廉也依然承認其所獻物品為帶有進貢意蘊的“調”。
渤海國是粟末靺鞨建立的國家,其君大武藝將圣武天皇稱為“大王”,意圖平等交往,但日本將其視為藩屬,對此予以拒絕。
渤海因處于唐朝、新羅、黑水靺鞨包夾之中,對日本在軍事、經濟上有所祈求,因此雖不真正承認,但對日本將其視為朝貢國的做法則予以默許。
自居天下之中并非中國特產,而是所有原始民族基于薩滿思維共有的一種意識形態,不足為奇,尤其是中原王朝將這一意識形態建設成熟后,周邊各國無不受其熏染。
高句麗、新羅都曾自居天下之中,將靺鞨、契丹等族視為四夷,但對中原王朝則不敢不屈居邊陲之位,不然則會像高句麗那樣遭到無休無止的攻擊。
日本倚仗地處海隅,登陸不便,以及體量頗大,長期自居天下之中,深刻的影響了大和民族的心態。
唐武宗發動會昌滅佛之后,唐朝喪失了以漢傳佛教為紐帶連接起來的世界帝國的地位。
公元894年,菅原道真認為對唐朝制度文化已經學習得差不多,且唐朝內部混亂,再去無益,建議停派遣唐使,對中原的心理弱勢地位也逐漸消失。備注“菅義偉是不知是菅原道真的后世子孫?”
此后的日本引用佛教的“日本、震旦、天竺”的世界觀,將日本與中國、印度視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國。
整個宋代,日本也不再向中國派遣官方使節,而是以僧人作為半官方使節來交流。
蒙元滅宋之后卻折戟于日本,令日本人民族自信心大漲。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甚至妄圖消滅明朝,遠征天竺,將日本看重的“三大國”都收歸自己統治,德川家康建立鎖國體制后,更是令日本徹底脫出明朝主導的東亞體系,作為一個獨立文明不依不傍。
滿清滅明后,日本更是視滿清為腥膻,認為自己才能代表中華的正統了。
寫的有些亂,離石在回憶還有什么事是忘了記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