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鐵錢的價值太低,一枚銅幣就能兌換100枚鐵錢,這使得價值較高的一些商品交易起來非常不方便。
而跨過銅幣是銀幣,接下來就是價值最高的金幣,少了中間過渡貨幣銅幣,直接跨越到銀幣。
雖然銀子大秦也缺白銀,但是離石一開始是打算制定金本位的,他認為只有黃金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而銀幣使用的范圍,主要方面對應的是價值較高的商品,金幣使用的范圍則是大宗商品的交易。
大秦金銀銅鐵幣的功能和使用范圍不同,就造成了錢幣缺失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
致使大秦物資充沛,卻沒有辦去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像是爐子、玻璃、煤炭、鐵鍋等等價值稍微高一點的商品。
用四五十斤的鐵錢,去購買一個還沒有鐵錢重的烤爐,窗戶玻璃、香皂等等,這極為不方便。
鐵錢只適合購買早餐,糧、油、鹽、煤等生活必須品,數量只能很少,如果數量再多一點就需要用到銅錢。
大秦錢幣是離石設計的,有大秦為他背書強力推行,所以他懶得搞什么創新,直接套用前世的十進制,十枚銅幣兌換一枚銀幣,一百枚銅幣才能兌換一枚金幣。
但他又覺得這樣自己太虧,黃金到手后,他就不想再兌換出去,只要想到,一萬枚鐵幣就可以兌換一枚金幣,這讓他感覺被人搶劫了。
他能想出來的最好辦法,就是利用技術優勢,在鑄造金幣時,往里面摻雜其他東西。
大秦錢幣在一開始,幣值就設計的非常高,后來大秦生產的商品非常充沛,就奠定了大秦錢幣的幣值和地位。
這時離石沒有太好辦法,解決銅料不足用的問題,只能變相搞出戰爭債券來應急,隨后發現購買戰爭債券的人非常多,人們的對債券的接受程度比較高。
初時的戰爭債券只是一張精美的借據、私人欠條,這時離石才萌生了印刷紙幣的念頭,誰知效果出奇的好。
北方漢人對大秦推出的任何措施都能很好的接受,大秦紙幣能順利的在大秦境內通暢流通。
但這只是一個方面,主要還是大秦發展的太快了,可以說一天一個樣,每天都有新鮮沒見過的商品出現。
可是農業、養殖業發展的依然緩慢,農業還好一點,可以興修水利,但是養殖業卻不一樣了。
養殖業除了喂飼料,想辦法不讓養殖的動物生病外,難道要給動物施肥?
所以,養殖業就拖了農業的后腿。
還有就是大秦人口的變化。
剛開始時,北方大草原上生產的牛奶還能每個小孩子、女子、官員、工匠都能喝上,喝不了還要制作成酸奶、奶酪,確保牛奶不會被浪費掉。
隨著地盤變大,人口變多,奶制品就變成了稀罕物,慢慢的牛奶只能供應小孩、官員、高等工匠。
現在勉強只能供應學堂里的小孩子,而且只夠每人每天半斤,成人只能供應高級工匠,當然也包括他。
究其原因,就是人口從五十多萬增加到二百萬,再增加到八百萬,這還不包括正在歸化的羌胡。
這就需要征稅了,用食物代替錢、代替稅收,當然不可取,那是時代的退步。
但用銅錢和金銀,成本又太大了,又容易滋生中間環節的腐敗,以大秦的武力,強行征稅,那些庶民就絲毫沒有反抗的能力,流血事件,可能天天發生。
那時大秦就真的成暴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