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好的人造天然營地,一個接一個營造下去,開拓建設兵團一千人一個營地,一個接著一個,沿著海岸線一直延伸向遠方。
雪墻堆積起來高四米,既厚實防風保暖,又不怕雪化了,即使雪剛化成水,又立即變成冰雪墻,讓雪墻更加堅固厚實。
但是走到這里再也沒有辦法繼續前進,因為碰到了堅硬的凍土層,天氣寒冷讓蒸汽大鐵牛消耗動力燃煤大增,蒸汽大鐵牛的力氣也變小了。
建設兵團停在了苦葉島對面,興建建設兵團的第三個前進基地,海軍的探索船船隊也在不停向興建中的海參崴送送物資。
而建設兵團也在海參崴營建房屋,民夫下海捕魚,戰士去平原里捕殺馬鹿群,遂發槍騎兵去荒野里獵殺老虎、熊這些大型食肉野獸。
海軍僅有的幾艘大型運輸船,還運來了木材加工廠所需要的蒸汽機器,砍伐大樹的蒸汽履帶鋸車,釵樹用的蒸汽履帶機車,能想到的新技術都運用到木材廠里。
讓砍樹、鋸木板的效率飛升,也讓荒野中的海參崴十天之內就能多出上萬間木頭房子,并且木房子每天都在變多、加固加厚。
等到木房子大量建造好后,兵團從毛氈帳篷搬進木樁、圓木加了的厚木板房子,這才讓建設兵團里所有人徹底安心下來。
接下來董棄疾在大匠和參謀官的謀劃建議下,將兵團再進行細分,分成捕獵隊、采礦隊、捕魚隊、放牧隊、醫療隊等等,將海參崴當成另一個玉門關來建設。
等明天氣轉暖后,再大規模興建各式工廠、工坊,爭取初步的自給自足,減少物資輸送力度的壓力。
讓遼東自產的貨物能大量輸出內地,為海參崴營建籌集足夠的資金。
其實只是短短幾天,建設兵團的人發現在這里生存下去最難的是保暖和居所,只要這兩樣解決了,其他的都是小問題。
個人保暖,兵團里的人都穿了好幾層衣物,麻布內衣、氈料中衣、氈料棉衣、羊毛皮大衣,這幾套衣服包裹下來,人快像毛熊一樣,單個保暖不是問題。
木房子,由蒸汽鋸倒大樹,用蒸汽拖拉機釵著拖回木材廠,再鋸成合適的圓木樁和厚木板,由工匠再用長鐵釘釘成木房子,厚木板再將木房子內部再拼裝一遍,木房子里再放上鐵爐子,生火取暖比春夏的溫度低不了多少。
剩下的就只有食物,而遼東這里稀少的是農作物,而不是食物,無論是捕獵隊還是捕魚隊,每天都能運回營地吃不完的肉食,而大秦制式的壓縮干糧在這里放佛永遠放不壞,也確保了食物安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