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中國舊譯“明教”、“明尊教”、“二尊教”、末尼教”、牟尼教”等,于公元三世紀在波斯興起,三至十五世紀在亞、非、歐很多地區流行,大約在隋唐時傳入中國新疆地區。
唐延載元年(694年)傳入漢族地區,“波斯國人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
開元七年(711年),吐火羅(今阿富汗)支汗那王帝賒上表唐玄宗,獻上一個能解天文的摩尼教法師大慕闇,乞求玄宗為其置法堂供奉傳教。
摩尼教傳入中國內地后,在民間產生了一些影響。
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年(732年)發布敕令,禁止唐人信奉摩尼教,但不禁來唐的西方胡人信奉。
摩尼教傳入新疆后,又傳入當時居住在漠北的回紇,并被回紇尊為國教。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朝曾兩次向回紇借兵平叛。
由于回紇平叛有功,唐朝對其非常優待。因回紇敬信摩尼教,唐朝解除了天寶以前不許唐人信仰摩尼教的禁令。
摩尼教借助回紇之勢,在中國內地大力傳播,從至德元年(756年)至會昌二年(842年)近百年內得到迅速發展。
當時不少立有戰功的回紇人被準許留駐大唐京師長安,在府宅置摩尼院,供養摩尼師。
大歷三年(768年),唐朝“敕回紇奉末尼者,建大云光寺。”
大歷六年(771年),又應回紇之請,于荊、揚、洪、越等州,各置大云光明寺一所。
貞元四年(788年)回紇改名回鶻,元和二年(807年)回鶻使者奏請唐朝于“河南府,太原府置摩尼寺三所。”獲得批準。
由此可見,摩尼教在回鶻的庇護下,從大歷三年(768年)至元和二年(807年)40年間,從京師長安擴展到今山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和浙江等省廣大地區,成為外來諸教中除佛教以外影響較大的一種宗教。
有些唐人也信奉摩尼教,長安人吳可久“奉摩尼教,妻王氏亦從之。”摩尼師多精通天文,《唐會要》記載:“貞元十五年(799年)四月,以久旱令摩尼師祈雨。”
在回鶻與唐朝的交往中,摩尼師占有重要地位。回鶻遣使唐朝時,幾乎都有摩尼師偕行。一方面回鶻倚仗摩尼師出謀劃策,一方面是為抬高摩尼教在唐朝的地位。
唐朝為利用回鶻,也不得不尊重摩尼教。唐朝在給予回鶻使臣賞賜物、財產時,摩尼師也享有同等的待遇,有時還通過摩尼師在唐與回鶻之間進行調和。
開成五年(840年),回鶻為黠戛斯打敗;因過去回鶻恃功在長安橫行不法,特別是每年以大批弱馬強行換取唐朝數以萬計的絹帛,引起唐朝不滿,故乘機打擊回鶻的勢力,摩尼教也遭到排斥。
會昌二年(842年),唐朝借口“緣自聞回鶻破亡,奉法者因茲懈怠,蕃憎在彼,稍似無信,吳楚水鄉,人性囂薄,信心既去,翕集至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