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爾墩緩緩地站起身來,那雄偉壯碩的身軀宛如小山般聳立,給人的壓迫感十足。經過長達一年多時間的浴血奮戰和不斷地廝殺征戰,再加上充足豐沛的肉食供應,使得他原本就高大威猛的身形猶如雨后春筍一般猛地往上躥升了一大截。直到過年之后,他的身高方才逐漸穩定下來,不再繼續猛增。
按照漢人的計量標準來算,竇爾墩的身高無疑是遠遠超過了九尺之高。然而,如果以秦人的計量衡來衡量的話,他的身高則只是達到了兩米四。這其中的緣由在于,大秦王朝對于度量重新做出了明確規定,將一尺定為三十厘米;相較之下,漢朝之時的一尺卻僅有二十三厘米。所以,即便按照秦人的算法,竇爾墩實際上也不過八尺有余罷了。
要知道,在當時的秦人當中,普遍的身高大多都維持在一米八左右,換算成秦人的尺度也就是六尺上下。倘若依照秦人所采用的計算方法,那么漢人所稱頌的身高九尺的猛將,其實際高度約莫就在兩米多一點。
特別是像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關羽與呂布等絕世猛將,他們皆被傳為身高九尺,據推測,恐怕其真實身高也就在兩米剛剛出頭而已,甚至尚未能及得上竇爾墩這般高大。
畢竟自漢朝之后,度量衡制度便再次變得混亂起來,每一位新登基稱帝的君王都會針對度量衡重新作出些許細微的調整改變。
竇爾墩自從認識漢字后,最喜歡和崇拜的人是關羽和呂布,行走坐臥之間都要向二位豪杰模仿,為此還受到了大王親自毆打,讓他明白他并不是天下無敵的存在,而且軍部為他配備了最死板的軍法官。
防止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把軍隊帶偏了,直到火炮的出現,讓竇爾敦明白了個人勇武在火炮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可他明白的太晚了,等他明白大秦需要的是指揮官,而不是沖鋒陷陣的戰將,一切有點晚了,跟著他一起沖陣廝殺的紅頭發野蠻人已經戰死了一半。
現在大個子野蠻人只剩三十多人,他現在反而不覺得孤單,心里想著反正秦人要殺光蠻夷,反而忘了他就是一個蠻夷。
經過長達數百年連綿不絕的戰火洗刷,那些威風凜凜、勇猛雄壯的漢子紛紛被征召去當兵打仗。然而,無情的戰爭吞噬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生命,最終只有少數人能僥幸存活下來。
如此一來一茬又茬的篩選,原本身材高大的漢族男性群體受到了巨大沖擊,平均身高也因此而普遍下降。
當大秦得以復興之后,統治者深知擁有一支強大軍隊對于國家強盛的重要性。于是,為了能夠再次遴選出雄壯威武的士兵,重建昔日大秦帝國那支威震四方的鐵甲雄師,朝廷毅然決然地將士兵征選的最低標準設定在了一米八,六尺身高。這樣的規定旨在確保新組建的軍隊至少在身高方面不會與當年最為鼎盛時期的秦軍、漢軍相差太遠。
事實上,漢族人群體的普遍身高本就不低。只是因為在漫長的戰亂歲月里,最具陽剛之氣和強健體魄的男人們幾乎全都被強征入伍,成為征戰廝殺的利器。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每場戰役所造成的傷亡人數也不斷攀升。漸漸地,留在國內剩下的男子大多是那些不符合選兵標準的老人和弱者。正是這些身體素質相對較差的男人們在后方繼續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才使得漢族人的身高逐漸變得不如往昔那般高壯。
幸好大秦復興時,這種身高持續變低的情況還不太嚴重,否則大秦也不可能輕易組建出一萬人的陌刀軍,陌刀軍篩選的標準是身高體長的健壯男子,身高最低也是二米,只可惜人口數量太少,要想繼續擴大陌刀軍有些困難。
可大秦隨后誕生的火器部隊改變了這一切,雖然大秦選兵的標準沒有降低,可是士兵的傷亡率卻大范圍減少了,這才兵力慢慢積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