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令人矚目的是,大秦軍隊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頗為獨特。他們似乎對深入密林毫無興趣,只是牢牢守住沿海地區,與真臘帝國展開激烈拉鋸戰。
大秦的作戰策略十分明確,即以高效擊殺敵軍有生力量為首要目標,對于密林中的地盤則顯得漠不關心。即便是像河內這樣位于平原且盛產占城水稻的富饒之地,大秦也并未過多糾纏,而是集中精力打擊真臘帝國的有生力量。
大秦對于戰爭有著清晰無比且堅定不移的戰略目標,他們從未將目光局限于短期內一城一地的得與失之上。
其核心策略只有一個:盡可能多地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同時讓己方的傷亡人數降至最低。倘若能夠做到己方零傷亡卻能給予敵軍以重創,那么這樣的將領在考核中會優先得到晉升,并能因此斬獲海量軍功。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作戰方式所帶來的成效逐漸顯現出來。例如,真臘帝國自從與大秦開戰以來,損失可謂慘重至極。
該國的正規軍已經折損了五六萬人之多,而那些臨時征召入伍的軍隊,有多達十來萬人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盡管真臘帝國費盡心力地攻占下了河內城,但經過戰后清點人數計算后發現,其正規軍竟然已經陣亡了將近三分之一!
更為糟糕的是,當真臘帝國派遣出其他雜牌部隊時,一旦遭遇大秦陸戰隊手中那威力驚人的遂發槍射擊,這些士兵們便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部分人嚇得轉身落荒而逃;另一部分則干脆直接選擇跪地投降。
如此一來,真臘帝國如今雖然占據著河內、廣泰、廣安三城,但對于城外那一望無際的廣袤平原卻是畏縮不前,絲毫不敢輕易涉足,剩余的軍隊全部龜縮在三座城池里。
畢竟,在南海地區,唯有平原地帶適合建造城池、開墾農田來種植莊稼,至于其他區域,則幾乎全部被茂密深邃的熱帶雨林所覆蓋。
即便是土生土長的真臘帝國高棉人自身,也無法確保能夠在這片危機四伏的雨林中,安然無恙地存活下去。
達奚長儒的家族曾試圖從十萬大山里走出去,到南方叢林里開辟一塊能供族人生養休息的地方,可出去后就撞上了高棉人,又被高棉人趕回了十萬大山,達奚長儒的先輩這才順著山路舉族投靠了以仁義為名的大晉,更是舉族徹底漢化。
向大晉表示臣服之意,后來入朝為官,又見到東晉皇朝的衰落,這才又立誓只臣服漢族,而不是只臣服某個皇帝,想著要獨善其身,從而避免舉族卷入皇權爭斗之中,這才造成了現在的局面。
達奚長儒跟隨大秦海軍一路征戰,見識了大秦的作戰方式,特別是得知收復象郡剿滅趙氏,自己的損失人員還不到一百人,而且大多還是因為水土不服造成的傷病員。
海軍陸戰隊一遇到攻擊,首先就是讓傳信兵去請求炮火支援,打的彈藥差不多了,就開始了突圍撤退,可笑的是,陸戰隊殺傷敵人最多的時候,就是突圍撤退的時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