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完涼后,他緩緩地換上了一身素色苧麻布制成的寬大長袍。
這件長袍質地輕柔,仿佛微風拂過便能輕輕飄動起來。隨后,他仔細地佩戴上了白玉繡球籠以及三個血紅鈴鐺,那鈴鐺隨著他的動作微微搖晃,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釘鈴~釘鈴!。
一切準備就緒,他步履輕盈地朝著欄桿邊的茶桌走去。此時,春花早已等候在此,她微笑著為離石斟滿了一杯,用芽莊剛剛采摘下來的新鮮果子榨成的果汁。果汁呈現出鮮艷的色澤,散發著誘人的果香。然而,離石并沒有立刻端起杯子品嘗,而是重新給自己和春花各倒了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水。
在這個時候,南海地區的許多果瓜尚未被完全馴化,它們的味道與后世相比有著很大的差異。離石對于這些陌生的食物始終懷著一份戒心。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去年漢人大鬧饑荒的時候,他們寧可把辛苦生產出來的食物優先讓給俘虜享用,甚至不惜花費巨大的成本,將新培育出來的新食物運往倭奴國、南海扶南國等地,以換取占城稻子來緩解饑荒之困。
正因如此,扶南、林邑、真臘等國家都將大秦視作冤大頭,總想著趁大秦進攻象郡、九真、日南三郡之際,大撈一筆好處。
離石看著春花似乎也不太愿意飲用那杯果汁,只見她的目光越過茶桌,投向了內海湖中正在作業的漁船。那些漁船上,船舷兩側停歇著幾十只鸕鶿。
這些鸕鶿雖然體型略微小于鵜鶘,但它們的身姿依舊矯健而又靈活。此刻,它們正安靜地佇立在船板、船舷上,猶如雕塑一般紋絲不動。
然而,偶爾間它們會輕輕地撲扇一下那黑色有力的翅膀,似乎在向人們展示自己卓越的飛行能力,同時也傳遞出一種隨時準備躍入水中大展身手、捕捉鮮魚的信號。
令人驚嘆的是,這里的鸕鶿數量多得驚人。只見一艘艘漁船整齊地排列在岸邊,這些漁船皆是具有濃厚漢式風格的傳統烏篷木船。
鸕鶿群則沿著烏篷木船的邊沿和船舷有序地停歇著,遠遠望去,宛如一條黑色的綢帶鑲嵌于船體之上。
站在船頭的漁夫頭戴一頂巨大的斗笠,身上披著一件破舊但卻結實耐用的蓑衣。
他雙手輕握船櫓,悠然自得地搖動著,使得漁船緩緩地向著內湖海的深處行進。當船只抵達合適的位置后,漁夫用力揮動手中的長竿,將原本停歇在船舷上的鸕鶿紛紛驅趕入清澈見底的湖水中。
剎那間,平靜的湖面被打破,水花四濺,鸕鶿們如離弦之箭般迅速潛入水底,開始了緊張的捕魚行動。
而春花自幼便生長在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從未見識過這般寧靜祥和且充滿獨特韻味的生活場景。她目不轉睛地盯著眼前的一切,不知不覺間竟看得入了迷,仿佛整個人都融入到了這片美麗的畫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