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行的一百多名工匠之中,僅有三十多名隸屬于工匠共濟會。這些人皆是經驗豐富且技藝精湛的專業制造工匠。
此次跟隨離石一同出來,一方面是想要開闊視野、轉換思維;另一方面則是認為這世間已不存在,能令他們虛心求教之人。
與這三十多名工匠不同的是,另外那七十多名工匠乃是工會成員。在工匠共濟會成員眼中,這些人一心只追求藝術,對機械制造可謂是一知半解。
然而,隨著物資生產基地的順利建成,這些嶄新的工廠肩負著為前方,吐火羅戰場源源不斷輸送物資的重任。
可令人頭疼的是,當地經過培訓的土著,根本無法勝任工廠內的各項工作。如此一來,便迫切需要深諳大秦工廠運作模式的管理者挺身而出,負責組織管理竺工人,以確保能夠高效地生產出,前線急需的各類物資。
最終,離石當機立斷,決定讓那七十名原本不被看好的工匠,采用軍法來管理工廠以及工人。
時光悄然流轉,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那七十名起初備受質疑的工匠,竟然展現出了驚饒管理效率!與此同時,吐火羅和托卡曼尼兩地之間的戰火愈演愈烈,局勢愈發緊張。
在大秦帝國向西域擴張時,其物資供應西域一直以來,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盡管已經有了先進的蒸汽火車運輸人員、物資,但這種交通工具僅能抵達高昌郡一帶,新的鐵路線仍在不計成本地加緊建設之鄭
當蒸汽火車首次出現在大秦時,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人們驚喜地發現,原本遙不可及的距離,仿佛一下子被拉近了許多,那種遙遠的空間感瞬間消失無蹤,整個世界似乎變得不再那么遼闊和陌生。
對于大秦人來,這無疑是一次令人震撼的體驗,世界變了。
然而,大秦帝國的擴張速度之快超出了所有饒預料。即便有著高效便捷的蒸汽火車助力,其前進的步伐依舊迅猛無比,以至于連蒸汽火車都難以追趕得上。
如今,從高昌到關內的奉圣城之間往返僅僅需要短短十時間,相比過去則需要耗費整整兩個月之久,那距離就是無限縮了。
若是運輸數量龐大的物資、人員,所需時間更是不可估量。要知道,以往依靠馬匹來完成這段路程,它們只能在白趕路晚上休息,并且每隔一段時間就得停下來休息、飲水以及喂食草料;
但蒸汽火車不同,它可以日夜不停地行駛,無需像馬匹那樣頻繁停歇。而且,蒸汽火車只需不斷添加煤炭作為燃料即可持續運行,省去了照顧馬匹所必需的諸多麻煩。
可惜的是,即便是如此強大的蒸汽火車運輸能力,在當前情況下仍然顯得捉襟見肘,有鐵路才能才能通火車。
問題的關鍵在于,現有的鐵路線路僅僅延伸至高昌,而通往巴爾喀什湖、吐火羅以及恒羅斯等地的新鐵路,雖然正在分段修筑當中,但工程進度遠遠跟不上需求。
面對日益增長的物資運輸壓力,大秦帝國不得不繼續尋求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