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機所面臨的又一難題便是怎樣將電能儲存起來。
而電機的問世,則如同為大秦的工匠們開啟了另一道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昔日,公輸劍依據離石的講述,精心描繪出最為簡易的內燃機設計圖紙。然而,在內燃機燃燒汽缸的制造過程當中,卻始終因為氣缸內部活塞等那些極為精密的零部件,難以達到理想的精度要求,以至于在燃燒過程中屢屢發生漏氣現象,致使處于試驗階段的內燃汽缸,無法有效地正常運轉。
更為糟糕的是,辛苦制造而成的內燃汽缸,其性能竟然還比不上蒸汽機高效,沒有蒸汽機那般強勁有力且方便實用。
不過幸運的是,隨著電機的誕生,一切都迎來了轉機。通過讓蒸汽機以燒煤作為動力來驅動電機進行發電,再借助能夠被有效控制的電流,去帶動各類機器設備,如此一來,整體的工作效率瞬間便得以提升數十倍之多!
曾經那些因工藝水平限制,而無法加工的精密零部件,此刻也能夠實現大規模的批量生產了。
尤為關鍵的一點在于,電力這種能源本就是世間,已然存在并可供利用之物,只不過對于當下的大秦而言:只要他們愿意敞開相關技術,那么即便其他異世之人學會了這些技術,一旦離開了大秦完備的制造體系,也只能望洋興嘆、束手無策罷了,這可是系統壟斷。
難道真能指望異世野人,憑借純手工技藝去制造出一輛蒸汽火車嗎?
更別提還要手工打造一個復雜精密的電機,光是轉子纏繞的細銅絲,就可以整瘋異世野人!
然而,這些與大秦如今所走的道路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至關重要之事。
此時此刻,大秦正沿著一條前所未有的孤獨大路一路狂奔,勇往直前。而那座矗立在面前的氫氣飛艇,便是其勇于探索創新的最佳明證。
這座氫氣飛艇已然更迭至第三代,模樣也煥然一新。自從擁有了強大的發電機后,公輸劍腦海中那個模擬自然界,極端環境的奇妙構想——“風洞”,終于得以正式啟用。
如今,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的新式裝備,在最終定型并投入量產之前,都必須率先經受住,“風洞”嚴苛的能力測試。通過一次次對設計方案的反復修改和完善,確保每一件裝備都能夠具備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
離石面前的這艘氫氣飛艇,正是依據風洞中以飛鷹為藍本,精心打造而成的最新款高原測試版型號。
它的升空方式并非依靠傳統的高速奔跑助力,而是仰仗著飛艇內部充盈的氫氣,來實現輕盈升騰然后再加力向前飛。
待升至高空之后,位于翅膀下方懸掛的電動馬達方才開始發力,源源不斷地為空中的飛艇飛,提供前行所需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