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生活在荒僻山區的流民,可以說是真正處于水深火熱的“地獄”之中。他們終年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甚至衣不蔽體,看上去跟野人幾乎毫無區別。
原來,他們都是從其他地方逃亡而來的逃亡農戶,身上所攜帶的財物早已消耗殆盡。
那些寶貴的資源統統被貪婪無度的官吏以及富甲一方,權勢滔天的地主門閥蠻橫地奪走了!
然而,即便身處如此艱難困苦的境地,這些淳樸善良的人們依然堅守著內心深處那最后一絲良善的信念,正是憑借著這份難能可貴的良知,他們才沒有走上那條,充滿血腥與罪惡的殺人越貨之路,淪為令人聞風喪膽的山匪。
盡管被迫隱居于深山之中,但他們始終與山外的世界保持著,若有若無的聯系,沒有與外界徹底隔絕。
通過這些來之不易的渠道,他們逐漸了解到了大秦帝國的赫赫威名。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他們決定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將自身所遭受的種種悲慘境遇一股腦兒地傾訴給農會。
要知道,在大秦帝國的土地之上,農會所扮演的角色可謂十分獨特而且重要。
農會中的成員大多都是些樸實憨厚、不善言辭之人,平日里只知埋頭苦干,辛勤耕耘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
雖然他們在口才方面稍顯笨拙,無法像那些巧舌如簧之士一般滔滔不絕,但在整個大秦帝國的社會結構當中,農會無疑是最為誠實守信、安分守己、默默無聞的群體。
更值得一提的是,大秦帝國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并將其視為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有耕戰的傳統。
因此,在制定國策之時,常常強調“大秦以農為本”的理念,并且始終堅定不移地沿襲著,前秦古老而有效的耕戰國策。
也正因如此,農會成員們往往能夠享受到較為優厚的待遇和政策扶持,成為了支撐起大秦帝國繁榮昌盛的堅實基石之一。
農會對于其中所涉及到的種種復雜關系和內幕并不了解,他們只是簡單而直接地向蓋世太保提出請求,希望能夠派遣兵力來保護那些,辛勤勞作的農民群體。
然而,這些樸實的人們并不知道南梁與大秦帝國之間,存在著怎樣巨大的差異。他們所關注的僅僅是最終能否,使南梁漢人農民得到有效的保護這個結果。
在蓋世太保內部其實也有相當一部分成員,本身就是農民的孩子。而在秦軍當中,絕大多數的官兵同樣出身于農民家庭。
盡管他們在軍旅生涯中逐漸掌握了眾多實用的技能,甚至還學會了認字讀書,但歸根結底,他們依然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子弟。
正因為如此,農會雖然一直保持著相對低調的姿態,但實際上它所蘊含的力量卻是極為強大且不容小覷的。
當這群憨厚樸實的老農心中的同情心被徹底激發時,那種想要真心實意去幫助他人的決心,簡直如同洶涌澎湃的洪流一般勢不可擋。
正是由于農會如此堅決而強勢地介入此事,一個更為龐大、更為黑暗的勢力網才得以浮出水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