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這個古老的傳統,一直以來都像是一顆深埋于,大秦統治根基之下的暗雷,隨時可能引爆一系列棘手的問題。
這種源自先秦時期的思想觀念,猶如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大秦中期的統治秩序。
彼時,北方的文明慘遭胡虜肆虐,幾近毀滅。大秦在廢墟之上艱難地重建,國內留存下來的多是那些無力逃往南方的平民百姓。
他們之中,鮮少有人具備成為統治階層的能力和資本。也正因如此,離石才有機會鼓動起這些平民,共同投身于大秦的復興大業。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秦逐漸嶄露頭角,日益強盛,工業化造就了一批階層。
曾經身為平民的一部分人,搖身一變當上了官員,過上了安穩舒適的日子后,便開始蠢蠢欲動,企圖謀取作為官員所應享有的特權。不僅如此,他們更是搬出那些陳舊的古老傳統,來為自己的訴求撐腰壯膽。
如此一來,離石所倡導的公平和平等理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抵制與反彈。倘若不是后來報紙的應運而生以及識字率得以廣泛推廣,使得更多民眾能夠明辨是非、知曉真相,恐怕大秦真會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倒退,再度恢復施行官員的特權制度。
其實,早在最初的時候,離石便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些官員們的心思——既要享受特權帶來的種種好處,又渴望進一步擴張自身的權力范圍,同時還要確保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無虞,要把對自己有利的全歸于自己。
盡管他深知這些官員乃是管理大秦的重要基石,但面對他們日益膨脹的欲望和私心,離石感到肩頭的擔子愈發沉重起來。
離石絕無可能拋下他們獨自行動。正因如此,對于那些官官相護、以權謀私以及貪污受賄之事,他往往選擇視而不見,佯裝不知,先進行系統正規的統一教育。
將絕大部分精力都傾注于啟迪民眾智慧之上,并為此尋得了一個看似合理的托詞——工業化進程急需具備一定文化素養、能夠識文斷字的人參與勞作。
在治理大秦期間,一眾官員親身領略到了工業化所帶來的種種益處。他們深刻地意識到,擁有知識的工人不僅能夠創造更為豐厚的財富,而且自身亦能借此從工業化的浪潮里,攫取更多的榮華富貴及切實利益。
然而,時光飛逝,官員們逐漸察覺到,隨著受教育人數的日益增多,想要欺瞞民眾變得愈發困難起來。
尤其是那一張張發行天下的報紙,猶如一把利劍,刺破了信息傳播的重重障礙。昔日目不識丁的農民,如今借助報紙得以不斷拓展眼界,知曉天下大事。甚至對于皇帝陛下的開疆拓土之舉,他們亦是歡欣雀躍,極力擁護。
這種情形令得官員們心中頗為不快。以前,皇帝與平民之間的溝通渠道,皆需歷經各級官員層層轉達,現在,皇帝卻可以通過報紙直接交流,做為中介的官員,已經開始邊緣化。
輿論從未有過的強大起來,新情況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些識文斷字的普通百姓,竟可憑借報紙直抒胸臆;而皇帝亦可透過這一媒介,直接與秦國民眾展開交流互動。
此等局面,著實令官員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