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后來的建設當中,這三道城墻之間還用堅固無比的鐵索橋,相互連接在了一起,雖然縮短了距離,可是路途卻增長了,路線變得更復雜了。
其中,位于最內層的城墻區域,乃是駐軍家屬以及工匠們的聚居之地;而處于第二圈位置的中城,則毫無疑問成為了駐軍的軍營所在之處。
所有這些精心的規劃布局,都是在波斯聯軍敗退之后,才逐步完成改建工作的。至于最外層的那一圈城墻,也就是所謂的外城啦,這里可是專門預留給那些生活在托卡曼尼城之外,荒漠中的歸化秦人們居住的地方哦!
只不過目前而言,這座外城暫時仍然是空閑狀態呢。若想入住外城,歸化秦人需要親自動手建造屬于自己的房屋,當然,駐軍方面會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建房材料,以及詳細的建筑圖紙作為支持!
內城原本不過是一座規模較小、周長僅有十里的小城罷了。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托卡曼尼城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搖身一變成為了周邊千里范圍內,最為龐大、繁榮昌盛的都市。
造成這種巨變的原因無他,皆是由于托卡曼尼城聲名遠揚,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般,吸引著眾多來自四面八方的異族人士紛至沓來歸附。
這些異族之人雖然數量眾多,但因其身份地位等緣故,并未能獲得在內城居住的資格。于是乎,他們便選擇在外城緊鄰之處城墻根,搭建起簡陋不堪的茅草房屋作為棲身之所。
盡管條件艱苦,但對于這些為了逃避戰亂而背井離鄉的異族人來說,能夠尋得一處安身立命之地,已是莫大的慰藉與幸運。
當內務府得知此事并匆忙趕到托卡曼尼城之后,出于對皇后娘娘情緒和感受的考慮,擔心那成片的茅草房會影響到她的心情。
因此,內務府采取行動,強行拆除了那些破舊的茅草屋。緊接著,他們又迅速著手為這些躲避戰火的異族人,建造起一批嶄新的毛坯房。
這批新建的毛坯房從外表看上去倒是顯得頗為光滑亮麗,仿佛給人一種舒適宜人的感覺。
然而,走進屋內便可發現其內部實則相當粗糙簡陋,甚至可以說是未經精細加工處理的原始狀態。
但即便如此,對于那些長期處于顛沛流離之中的異族人而言,這樣的毛坯房已經足以,讓他們感激涕零、感動萬分了。
這些異族人大秦并不驅趕,只要不深入大秦境內固定居住,駐軍也不去管,因為托卡曼尼城附近的建設需要,也需要大量人口,這些人口能夠繁榮大秦經濟,也能給放羊牧馬,修路干苦力活。
可要是想長期居住,就必須要接受全面漢化,大秦根本不可能讓鳩占鵲巢的舊事重演,前不久漢化不徹底的五胡,在中原干的惡事還歷歷在目,大秦總結的經驗,就是漢化不徹底,漢化還是要從娃娃開始。
這些異族只是第一代,是勞動力而不是國民,維持秩序的也是天竺仆從軍,天竺仆軍打仗不行維持秩序還是稱職的,只不過天竺仆從軍不允許裹頭巾,把頭包的像是個棕子似的。
大秦不干涉仆從軍穿著打扮,裹頭的天竺仆從軍,大多是高種姓天竺人,是世襲職業軍人,這些人是大秦要清除的異教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