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卡曼尼城位于外城之南的便是廣袤無垠的波斯高原,有沙漠、戈壁灘、高山峽谷。
當初建城之時,其地理位置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精挑細選而成的。這座城市向南延伸之處,呈現出一道緩緩上揚的豁口坦坡,就好似大地被神明之手輕輕撕開了一道口子。
這道豁口的兩側,則是高聳入云且陡峭筆直的峭壁懸崖,宛如兩道堅不可摧的天然屏障。
如此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這個豁口,成為了騎兵們夢寐以求的戰場。
它寬敞開闊,地勢平緩上升,極為適合大規模騎兵部隊展開集團沖鋒,能夠充分發揮騎兵的速度和沖擊力優勢。一旦騎兵從這里呼嘯而出,勢如破竹,無人可擋。
越過這道豁口,展現在眼前的便是一望無際、平坦遼闊的沙漠戈壁灘。在這片荒涼的沙漠之中,隱藏著一座猶如綠洲般存在的城池——塔赫特蘇萊曼。
這座城池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漫漫黃沙之中,給沙漠里的人帶來無盡希望與生機,是名副其實的沙漠綠洲,也是薩珊波斯的糧食主產地。
站在波斯高原的豁口處,可以居高臨下地俯瞰托卡曼尼城的,正是那座氣勢恢宏的梅爾夫城。城中的費爾南德斯不僅精通數種語言,更是已經加入秦籍的歸化秦人。
據他所譯,“梅爾夫”在漢語中的意思即為“木鹿城”。托卡曼尼城往西方向,依次坐落著前薩珊波斯時期的泥沙普爾城,以及更遠處的伊斯塔赫爾城。
伊斯塔赫爾城意義非凡,它不僅是當年薩珊波斯起兵,攻滅帕提亞帝國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薩珊波斯面向里海的,三座重要城池中的首位。
而木鹿城往東,則是逐漸接近吐火羅城的呼羅珊城。由此可見,大秦的邊境線與波斯的領土相互交織,接壤之處眾多,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往來也因此變得頻繁密切起來。
盡管大秦對于薩珊波斯為何發動攻擊,以及后來又匆忙撤軍感到困惑不解,但軍部出于戰略安全方面的謹慎考量,仍然認為薩珊波斯與大秦之間距離過近,而且彼此缺乏深入了解與信任。
此外,他們對波斯商人的不良印象,以及突然大量涌入的亞美尼亞人的異常舉動,都讓局勢顯得撲朔迷離。
在托卡曼尼城周邊分布著好幾座規模宏大的城池,而薩珊波斯的騎兵相對于配備先進火器的大秦軍隊而言,其戰斗力確實稍顯遜色。
然而,如果大秦軍隊未曾裝備火器,那么想要擊敗薩珊波斯的輕騎兵或許尚有可能,但若面對其強大的重騎兵,則勝負難料。畢竟重騎兵擁有厚重的鎧甲和精良的武器裝備,沖擊力極強,是冷兵器時的戰爭之王。
更令人驚訝的是,多達二十余萬的亞美尼亞人竟然拖家帶口、安然無恙地逃至托卡曼尼城,并向大秦請求庇護。
而范閑居然輕信了這些異族之人的說辭,若非秦瀾堅決反對允許亞美尼亞人進城,城內原本數量有限的駐軍恐怕瞬間就會淪為少數群體,難以掌控局面。
如此一來,托卡曼尼城的安危便岌岌可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