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城去年首次嘗試種植土豆,結果令人驚喜地迎來了一場大豐收!
然而,這座城市顯然不能僅僅依賴于土豆的種植來維持生計和發展。于是乎,今年他們決定進一步探索新的農業領域——試種小麥,主要因為西伯利亞大平原天氣太冷,適合種植小麥、水稻的節氣時間太短。
在漢族人的傳統飲食習慣里,只有粟米、麥子以及稻米,才能被視為真正意義上的正經糧食。相比之下,土豆更多時候只是作為一種應急備用的食物存在短,當菜吃也可以,可是要將土豆當成主糧,漢人大多接受不了。
事實上,就連強大的大秦帝國都已經出現了將土豆用于喂養牲畜,喂家豬的現象出現,這無疑表明土豆尚未成為漢族人民日常飲食中的主流食物。
若想讓西伯利亞城蓬勃發展,商業的興起必不可少。周邊其他城池需要與其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形成一個有機的經濟整體。
畢竟,僅靠大秦從遙遠的內地,進行長期且大規模的經濟補貼,這種模式終究難以持續下去。更何況,如今的西伯利亞城局勢并不安穩。
英勇無畏的竇爾墩正帶領著他那支威風凜凜的鐵甲騎兵,與兇悍的維京海盜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追逐較量,不是維京海盜有多厲害,而是如何能在冬季前圍堵住他們。
與此同時,還有那些跑到西伯利亞平原上來放牧牛、羊、馬的東斯拉夫人,給這里的治安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這些蠻族不僅能夠迅速適應西伯利亞惡劣的氣候條件,對當地復雜多變的地形更是了如指掌。
更為棘手的是,他們各個小部落之間有著緊密相連的共同信仰,彼此團結互助,宛如一群打不死的小強一般,始終緊緊糾纏著鐵甲騎兵不放。
只要一遇到漢人,便會毫不猶豫地大開殺戒。
一遇到那鐵甲騎兵,敵軍往往便會一哄而散或是選擇投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投降之人沒多久后竟然再次反叛。若是將他們全部斬殺,無疑將會結下血海深仇;可若不殺,又實在難以對其進行馴化教育。
竇爾墩此人并非純粹的漢人,他身上流淌著蠻族人的血脈,從骨子里就缺乏耐心。當他剛剛抵達西伯利亞城的時候,勉強能夠遵循大秦軍方制定的攻伐戰略行事。
一旦有漢人工匠出現傷亡情況,他所能想到的應對之策唯有不停地殺戮,直至將敵人趕盡殺絕方可罷休。如此一來,竇爾墩所率領的鐵甲騎兵聲名狼藉,至少對蠻族來講。
不僅如此,就連那些無辜的涅涅特人、漢特人和曼西人,等族群也受到牽連,可謂躺著也中槍。這使得竇爾墩及其鐵甲騎兵異常忙碌,一方面需要嚴防死守維京海盜與大秦爭奪,廣袤無垠的西伯利亞大平原,另一方面還要時刻警惕東斯拉夫人妄圖滲入這片大平原。
與此同時,那些漢人工匠們不僅要組織,善于馴服麋鹿和飼養馬匹的漢特人種植土豆,而且還要小心提防斯拉夫人以及維京人的劫掠行徑。
所幸的是,維京人并未將斯拉夫人視為自己的同胞,反倒是將他們當作奴隸一般對待。
這里的蠻族都是穿皮毛的野人,根本沒有見過布料,更不習慣穿布料衣服,主要是他們只會用野獸皮毛制作衣服。
在一望無際的西伯利亞平原之上,發現敵人很容易,可要是騎兵騎馬追上敵人非常的困難,除非敵人喪失警惕性,讓鐵甲騎兵模到敵人聚集地,才能保證蠻族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