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此刻正聚精會神地翻閱著手中這份來自教育部的工作總結奏折。
盡管他貴為一國之主,但對于大秦政務的實際運轉,他向來采取一種“放手不管”的態度。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其一,自然是因為離石生性有些懶散,不愿過多地操勞這些繁雜事務;其二,則是由于他深知自己對于具體政務操作了解有限,若是貿然插手、胡亂指揮,恐怕不僅會捅出大簍子,還可能被他人假借他的名義肆意妄為,到時候若真出了事,那黑鍋可就得由他來背了。
就如同秦朝時期的那場著名事件——焚書坑儒,起初秦始皇僅僅是想要打壓那些造謠生事之人,未曾料到竟演變成了一個被銘記于史冊的巨大污點。
其三,這其中還有著分權制衡的考量。離石將權力下放給各級官員,然而自己卻始終牢牢掌握著最終的審核權。
這樣一來,一旦出現問題,他便能迅速查明責任歸屬,并找到相應的責任人進行清算問責,分清責任、嚴明獎懲。
實際上,離石所做的不過是明晰各方的權力界限,同時確定好各自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罷了。正如他自己所言,倘若犯錯,他定會坦然承認,絕無半點推卸之意;但若并非自身過錯,那么該由誰來承擔責任便由誰去承擔。
這種看似笨拙實則簡單有效的處事方式,并不需要具備多么高深的治國理政才能,只需做好裁判,堅持公正、公平,一碗水端平。
畢竟,作為一名裁判,只需嚴格按照既定規則行事即可,即便是腦筋不太靈光之人,也能夠勝任此項工作。這便是離石用以應對朝中那些精明能干之士的獨特策略。
事實證明,他越是放權,那些獲得權力的官員們,對秦皇表現得越是殷勤,紛紛呈上奏折,稟報自己的政務事無巨細。
不僅如此,整個大秦帝國的九大部門無一例外,全都向秦皇遞交奏折。他們詳細地匯報了自己每一年所做之事,包括在施政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問題,無論這些問題是大是小、是重要還是瑣碎,都會一一記錄在奏折之中,并以密折的形式呈送給秦皇。
甚至連大秦首相亦是如此行事,而且所有的奏折皆是秘密上奏。
然而,如果人人都采用這種密奏的方式,那么所謂的“密折”是否還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密折呢?
顯然不是!實際上,這些官員們不過是在想方設法推卸責任罷了。他們口口聲聲宣稱自己的所作所為皆得到了秦皇的許可,若是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大可前去查找他們呈遞給秦皇的密折作為證據。
不得不說,漢人似乎生來就是玩心眼的高明之人,都是甩鍋的高手,只想享受權力帶來的利益,不想承擔權力帶來的責任和義務!
就在離石剛剛出招之際,官員們迅速將這口大鍋重新甩回到了秦皇身上。面對這種狀況,離石憑借著前世的記憶優勢,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創辦報紙。
通過這份報紙,可以將官員們的施政策略公之于眾,任由天下百姓去評判是非對錯。
這個想法固然甚好,但現實卻存在一個棘手的問題:當時讀書識字的權力完全被少數人所壟斷,少數人就是門閥,而且能夠識文斷字者大多僅限于讀書人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