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統一之路充滿了血腥與暴力,實際上是以強大的武力作為支撐,才得以讓北方實現統一。
那些對大秦懷有敵意、雙手沾滿漢人鮮血的守舊勢力,已經在大秦的鐵腕清洗下灰飛煙滅。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北方地區的人口因五胡之亂幾乎消耗殆盡,人口數量根本支撐不起工業化體系建立。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離石的穿越重生,他從內心深處極度反感過去那種株連九族的殘酷律法,以及主流社會所采用的砍手跺腳之類慘無人道的肉刑,這都會消耗稀缺資源,大秦帝國的人口數量。
畢竟,大秦本身的人口數量本就稀少,如果依舊動輒施行這些殘忍肉體刑罰,必然會導致大量無辜之人變成殘疾,如此一來,北方盡是些缺胳膊少腿的殘缺之人,拿什么來建立工業化體系,如果用胡虜戰俘,先不論能不能培養出合適的工人群體,就算是培養出來,那也是資敵,豈不知古人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基于以上種種考慮,對于一些罪行并不顯著的守舊勢力,大秦選擇網開一面,使其得以僥幸留存,慢慢改造北方幸存的世家。
而后,隨著大秦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日益增長,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令應運而生——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廢奴令。
此令一出,那些曾經附庸于世家大族的奴隸們紛紛獲得了解放,重獲自由之身。與此同時,大秦將從五胡手中搶奪而來的土地和山林,盡數收歸國有,這就合情合理,畢竟土地沒有從世家豪門手中搶來,道理上誰搶到的就歸誰。
所有權的擁有者,在大秦征伐時早已殺光,而這片遼闊的國土在名義上,皆歸離石一人所有。
這樣的做法在理論層面實則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依據作為支撐,那句流傳千古的古老訓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便是最好的佐證。
在天下人的眼中,家天下已經被人認可,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底層平民無所謂,只要有能生存的方式,他們就不會反對,可殘存的守舊勢力就不一樣了。
這些人的家族世代累積下來了巨額財富,對于新興的秦紙幣卻毫無信任感可言。
由于他們既擁有土地資源,又掌控了大量人口,一直以來都是過著養尊處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貴生活,因此完全喪失了自力更生的能力。
對于從事農耕這種需要付出辛勤勞動的工作,他們覺得有失身份,而且難以拉下曾經高高在上的面子。
這些守舊勢力唯一還能夠倚仗的優勢,便是相較于普通平民而言,稍微多那么一點點知識儲備,還有累世典藏下來的各類典籍。
但現今大秦為了推動國家工業化進程,已然下定決心大力普及教育,并強制要求所有平民都必須具備識文斷字的基本能力。
如此一來,那些守舊勢力自然對此舉深感抵觸與不滿。若不是因為大秦軍隊實力過于強大,這些守舊勢力恐怕早就按捺不住內心的怒火,揭竿而起反抗大秦統治了。
盡管目前守舊勢力尚未公然造反,但實際上他們一直在暗中蟄伏隱忍,靜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出現。
歸根結底,他們始終堅信那一張張如同欠條一般的秦紙幣,絕對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具有實際流通價值的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