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秦帝國,仿佛被一場鋪天蓋地的天災所淹沒,無盡的災難如洶涌的波濤般席卷而來,所到之處,皆是滿目瘡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大秦帝國會因此重新陷入混亂、動蕩、硝煙四起的舊時代,天下大亂的末日景象并不會再度降臨。
大秦帝國如今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這股力量足以輕而易舉地碾壓任何可能的叛亂和反抗,讓那些心懷不軌、妄圖造反的人望而生畏。無論是國內的野心家,還是國外的敵對勢力,都不敢輕易挑戰大秦帝國的權威。
這一切的原因并非僅僅在于軍事力量的強大,更重要的是,大秦在實現工業化之后,信息傳播變得異常迅速和便捷。
報紙的出現,使得天下人不再是閉目塞聽、愚昧無知的草民。他們通過報紙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視野變得開闊,思維也變得更加敏銳。
底層的貧民不再像過去那樣容易被愚弄和欺騙。他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利益和權益,對于統治者的壓榨和剝削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如果統治者不過分地壓迫底層平民,不將他們逼入絕境,那么這些平民根本不會輕易地選擇殺官造反。
在大秦帝國,平民們逐漸擁有了自己的財產和利益,他們更加關心身邊發生的事情,對于世家大族之間的爭斗和權力更迭則越來越漠不關心。這種變化使得社會的矛盾和沖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為大秦帝國的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過去,普通人對于周邊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們往往只能知曉方圓五十里內所發生的事情。而世家子弟則稍強一些,能夠了解到周邊百里的情況。至于官員,他們所知道的事情相對較多,但也僅僅局限于朝廷邸報所傳遞的信息。
只有朝廷的高官們,才能夠對外面的世界有更全面的了解,但這種全面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秦所打下的疆域已經達到了極限。如果按照后世的人口密度來進行統計,每平方公里平均能夠達到一人,那么大秦的人口數量就算是相當可觀了。然而,工業化的進程需要大量的人口聚集在一起生活,這就不可避免地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國土面積如此之大,若是按照傳統的農業經濟模式發展,科技水平必然難以提升,各地之間的信息交流也會極為不對稱。一旦某個地方發生自然災害,等到災情信息傳遞回中樞時,恐怕災情早已過去,救援和應對措施都難以及時到位。
如今信息傳遞已經實現了瞬時傳遞,這使得總理衙門里的各部門高官,能夠實時了解到各地的情況。于是,他們突然發現天下似乎處處都有災害發生,而且接連不斷。
時間一長,總理衙門里的各部門官員也就逐漸習慣了這種狀況。盡管各地的災害頻繁發生,但由于大秦地域遼闊、人口相對稀少,天災所造成的損失尚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主要的損失集中在新修的城池和房屋上,以及地里種植的莊稼和家畜。不過,相比之下,人員的損失相對較少。對于工業發達的大秦來說,這些物資的損失并不是無法承受的。畢竟,只要有人,這些損失的物資都能夠通過生產重新獲得。
與農業相比,工業產品的生產更為靈活。莊稼的耕種需要遵循農時,一旦錯過,就意味著一年的收成受到影響。而工業產品則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生產,不受季節和時間的限制。
人才是創造財富的根基,這是大秦這些年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在過去的五年里,雖然并非全都是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年份,但南方地區的洪水問題卻一直困擾著人們。每年南方都會遭受洪水的侵襲,時間一長,南方的人們也逐漸習慣了這種情況。
然而,被大水淹沒的城池需要重新選址修建,這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于是,南方地區在汛期結束后,便開始緊鑼密鼓地興修水利工程,以防止未來洪水的再次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