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世俗相,眾生相,本我相。
一個人會有三個自己,一個是別人眼中的你,一個是自己眼中的你,一個是父母眼中的你。
我一開始所知道的那個爺爺,無疑就是外人眼中的他。
而吳學究的那本續作筆記里如果是真實沒有經過什么加工虛構的話,就是父母眼中的那個他。
可是在郭登科自己的眼中,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生
這個隨著他葬進了那個小土包成為了一個再難解開的謎團。
有一點毫無疑問,他從未辯解過什么,也從未對任何人講述自己的人生,哪怕他成了同齡人宗族人甚至孩子們眼中的笑話,他依舊活在自我的世界當中。
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早點看到吳學究的這本筆記,沒有來得及在他活著的時候問問他這本筆記里的真實性,看看他身上的那個九龍拉棺的紋身。
當然,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叫過他一聲爺爺。
當年的我坐在車里匆匆看過一眼蹲在門口的他,那時候的他也看到了我。
相信他肯定也很想抱抱我。
就像是一個正常的老人享受天倫之樂一樣。
話說到這里的時候,大家應該能理解,我在讀太爺爺的筆記到最后得到吳學究的那本續作其中間隔了極長的一段時間,在我接觸到吳學究的那本筆記的時候我爺爺已經死去很多年,在老家山腳下那個孤零零的墳頭上面早已變的光禿禿的,一如他那個獨自蹲在門口抽煙的身影一樣。
一寫到這里的時候,我都會有一些傷感。
可以說在看完吳學究的續作之后,我雖然震驚于后面所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但是真正震顫我靈魂的,卻是存在于這本續作之中的他與現實世界里他的反差。
這就是我在前言之中所說現實與虛擬所出現的巨大反差。
如果吳學究的這本續作是虛構的,他真的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丈夫和父親也便罷了,他已經死了,他的人生已經蓋棺定論了,是非功過早已煙消云散,背負一生惡名的他沒有什么值得后人去惦記他點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