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后。
朱元璋換去了朝服,信步走向了御書房。
此時,太子朱標正在御書房內溫書,見朱元璋走來,立即放下書冊、毛筆,起身恭敬行禮。
“兒臣見過父皇!”
朱元璋隨和地揮了揮手:“讀書呢?”
“回稟父皇,兒臣正在重溫《尚書·商書》,忽覺心中有些感應,遂打算提筆做下注疏。”
“唔。”朱元璋微微頷首,坐到了椅子上,與太子朱標閑話了幾句。
聊著聊著,話題就轉向了十二皇子朱柏。
“說起來,你十二弟最近在大本堂表現怎么樣?咱聽宋濂說,老十二最近好像缺席了不少課啊。”
“父皇,十二弟雖然念書并不積極響應,即便聽課也總是神游物外,頗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之嫌。”
太子朱標繼續說道。
“但每次考試,十二弟卻總是能勇奪天字甲等,位列前茅,成績斐然啊!”
朱元璋哦了一聲:“這么說來,老十二肚子里還是有點墨水的嘛。”
“不過考試成績的優劣,只能評判學習能力高低而已,可以當做參考,全信考試就要不得了。”
“父皇說得是。”
太子朱標心知父皇既然提起了十二弟,那他想問的肯定不單是大本堂的學業這么簡單。
“不過父皇,其實以十二弟的才華,不單單只是考試得分足夠亮眼那么簡單。”
聞言,朱元璋來了興致:“說說看呢?”
“不光是做學問,十二弟在時政、策論等方面,也是個中好手,見解很是獨到。”
“即便是劉御史這般心高氣傲之人,也不免時常登門造訪,去找十二弟探討一些問題。”
“那老十二他答得上來?”
“十二弟不但對答如流,而且發言還總能發人深省,時常有意外收獲。”
太子朱標繼續說道。
“當然了,除開劉御史以外,楊參政也經常同十二弟家里走動。”
朱元璋大為震驚:“怎么還有楊憲的事兒?”
“楊參政去得比劉御史更加積極,甚至可以說是十二弟的堂前常客。
聽到這番話,朱元璋一臉驚訝,他終于意識到自己似乎還真是小覷老十二了!
就先說劉伯溫吧!
劉伯溫的心氣兒之高,他是最清楚不過的。
大明王朝,滿朝文武那都是能人,但又有多少入得他的眼呢?
寥寥無幾!
可就是這么一個心氣極高的人,卻愿意跟老十二親近,還拿時政、策論這些問題去跟他相互交流看法。
從這兒不難看出,老十二這小子肚子里,那肯定是裝了不少墨水的!
否則,以劉伯溫的脾氣,怎么可能給他好臉色呢?
再說楊憲吧!
時任中書參知政事的楊憲,向來辦事干練、沉穩,一直以來都被自己視為最為可靠的依仗。
連他都愿意往老十二的宅邸里去,還去得比劉伯溫更頻繁!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朱元璋不由心中起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劉御史、楊參政愿意跟他多多交流呢?
總不能是因為十二皇子的這個身份吧!
滿朝文武都知道,皇子這個身份雖然尊貴,但實際上卻并沒什么用處。
況且,他還排名十二呢,這么靠后,長大了無非就是個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