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道藏,皓首窮經。
陳俊靜靜拾階而上,未曾翻閱一本經典。
閣樓內部,裝飾典雅古正,予人清新淡雅的書香,不知是從何而來。
樓層并不算多,僅僅五層,根據內部碑文記載,樓高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后世增高十之一,多為木質結構,歇山重檐,黑瓦木柱,頗有道家風韻。
入得一樓,廣目之下,盡是儒家孤本,或是上古圣賢遺失殘缺親本,諸如有孔子《論語》中的三大版本《古論》《魯論》《齊論》,前兩者盛行于世,而《齊論》漢魏時期就已經失傳,沒想到這里居然能夠找到全篇。
陳俊只是淡淡掃了一眼上面的名字,并不任何翻開**。
他的道路與儒道不合,非要扯上關系的,唯有王陽明格物致知之理能與他扯上幾分關系。
可惜王陽明此時還在正德年間當地方官,道理未成,也無緣被收入大內道藏之中。
陳俊駐足停留半刻,一一看過去,有知、仁、圣、義、忠、和六德之書,有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之書,有藝,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書,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等八派儒學。
更有細分程朱學派,崇仁學派,船山學派,春秋公羊嚴氏學派等等六十家學派分支,共計兩千三百二十余本。
可這些陳俊一本未看。
抬步直上二樓,上面分南北兩翼,有碧瓦長廊一級高臺朝東的墻面上,鑲嵌白玉石碑五塊。
中堂開門,一縷清風暗自飄來。
迎面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兩丈的楹聯,蒼勁有力,筆走龍蛇:“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豁達雄渾道意撲面而來,陳俊起了一絲興趣,在二樓廣闊空間尋覓書籍。
這里書籍眾多,毫不比儒家經典少,甚至在陳俊轉了一圈后,發現要多近千本。
此處多為老莊,黃老,楊朱等學派,也不乏默默無聞的山野道學,多是道家絕學與孤本,既有如《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莊子》、《列子》、《六韜》等傳世絕學,已有如同《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外界絕跡的上古秘學。
大內道藏,果然就是個無上寶庫。
陳俊兩眼發亮,周圍書架盡是排列整齊的秘典,散發陳舊古老氣息,三千余本,恐怕縱是他學習能力強盛,沒個一年半載功夫也休想將這里的古籍看完。
若想效益最大化,他只會選擇他目前行走的道路與他感興趣的道路。
陳俊的心態極為輕松,若是被閣樓外的老者知曉,恐怕也不得不贊嘆震驚。
若是尋常頂尖高手來此,面對這無窮山海秘藏,心情是何等激動,恨不得將所有絕學一股腦收入腦中,更有甚至,企圖耗費心力將三面三樓所有秘藏絕學記下,妄圖擇選適合自己的道路。
上面兩種近況老者清晰記得,前者為東廠廠公曹正淳心態,貪大求全,可惜到頭來浪費時間精力,到了末尾身體異樣才明悟過來,最后雖有所獲,可惜收獲相比于眾多入閣者甚小。
后者神候朱無視天賦異稟,耗費心力,妄圖在心中記下所有秘藏,可惜道藏有百家之學,近九千三百二十余本,浩如煙海,那是那么容易任你反復擇選?機緣未至,到頭來強撐不住收獲又能多多少。
陳俊目的很明確,僅僅是挑選了不到十本古籍,多為《易經》以及道家相關闡解的《周易參同契》,《悟真篇》,《三墳》,《陰符》等,此包含兩大類,易學以及性命雙修的修真道學。
至于能否達到所謂的修真成道,陳俊不知道,也不關心。
這些書籍只是具有方向性的參考價值,誰若是修煉就指望能夠飛升那就是笑話,且不說秘籍古本如何,就說按照傳統武俠世界客觀存在的條件,仙話中的王重陽能立地飛升成為道家帝君,而在金系江湖中不過一天下五絕。
時間慢慢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