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知白一臉無辜。
朱元璋悠悠道:“就從戶部撥吧!”
下午。
就有三個儒生壯漢,到了戶部。
陸知白詢問他們的籍貫。
然后就近分配,令他們去找尋蹇義、周志新、楊士奇。
又現場撥付給他們一些盤纏。
三人皆表示,會盡快出發,將人尋來。
……
不久。
朱元璋又發布了一道政令——
修建一條從南到北的水泥路!
那天晚上在棲霞,陸知白與他和朱標談了許多。
涉及經濟、建設的許多方面。
陸知白說,要想富,先修路。
朱元璋也贊同。
那平整的水泥路,自然是比泥巴路好上太多。
要是有了水泥路,哪怕風雨天,也不會耽誤行程。
調遣軍隊,也會方便許多。
雖然修路也花費巨大,勞民傷財。
但總比大興宮殿要好!
朱元璋下令,命工部規劃具體路線。
這條路,要從京城北邊的官道,一直修到陜西。
一時之間,肯定修不完。
所以工程會分為好幾期,一點一點修。
現在已是冬天,冬麥也種上了,農閑,服徭役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朱元璋暫時并沒有聽陸知白的,設什么國企、皇企。
而是專為修路事宜,成立了一個“營路提舉分司”。
這分司,由工部、戶部、御史分別派人,各司其職。
既要效率,又減少貪腐!
政令的最后,圖窮匕見——
修路費用,國庫出一半,道路所經地區出一半!
這一半,具體來算,是當地豪強巨室出八成,平民百姓出兩成。
責令有司,曉諭天下,違令不從者,殺無赦!
當陸知白在戶部得知這消息,還沒來得及拍手稱妙。
戶部尚書范敏就說:
“侯爺,聽聞工部正在尋您呢~”
陸知白:“……”
哦,差點忘了,自己還是工部侍郎。
他到了工部。
工部尚書薛祥,這老頭神色倒平靜,拿著一張輿圖在看。
見陸知白過來。
薛祥拱手行禮,而后說:
“陸侍郎,修筑水泥道路的技術,還要仰賴你手下的工匠……”
陸知白笑瞇瞇的:
“好說~剛好可以稍作改革,令大匠人帶一帶徒弟。”
薛祥頷首,又道:“至于具體路線等事務,也需商議。”
陸知白沒有意見。
于是,薛祥又把其他兩個侍郎叫過來,大家一起商量。
原則上,這水泥路應當覆蓋原有道路。
盡量少占用農田。
此外。
水泥路也要遠離水域。
至于道路寬度。
由于成本較高,路也不可能太寬。
現階段,按照標準的十六尺,也就是兩匹馬車并行即可。
離開工部。
陸知白瞇起眼,望著天上的太陽。
日光溫暖,普照大地。
朱元璋明顯在逐步實施各項改革。
這讓他覺得,大明的未來,很有前途!
……
轉眼到了十二月。
又快要過年了。
不期然的。
一隊來自渤泥國的商船,返回了大明。
這是去年年底派出去的。
一年剛好一個來回。
現在沒有市舶司了。
船隊到了太倉,當地軍衛暫封船上所有貨物,送赴京師。
畢竟是皇家和駙馬派出去的船隊,倒是非常順利。
此外。
朱元璋派去見黃森屏的使者,也回來了。
使者名叫羅為。
在海外漂泊一年,皮膚變得黝黑。
朱元璋得知消息。
命他速來覲見。
羅為面圣,倒是口齒清晰,講了一些渤泥國的事。
“黃森屏忠心歸附,已接受任命,現為渤泥衛都指揮使!
他愿獻上當地華人所筑城池,一共四座,占地數十萬畝,如今盡為大明領土!”
說話間,從懷里掏出了黃森屏寫給朱元璋的回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