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殿試人數眾多,試卷足足批閱了四天。
每日都要審閱一百多份卷子,且采用交叉審核之法。
一番辛苦之后,讀卷官評選出了前五十名,呈交皇帝審閱。
原本選出前十名即可,可朱元璋為表重視,加之一貫專權的行事風格,便決定親自多閱一些卷子。
這些文章,又讓他耗費了整整一天時間。
三月初七,洪武十六年的殿試名次,終于塵埃落定。
朱元璋評定了前十名的名次。
反正就是跟讀卷官推薦的不一樣。
余下的名次,他已懶得再排。
今年閱卷采用分數制度,名次一目了然。
緊接著,幾名讀卷官依照規矩,當著朱元璋的面拆開糊名,露出里面的名字。
他們用與朱筆墨筆顏色都不同的筆,在試卷上填寫考生名字和名次。
這一次,用的是金色顏料,只因朱元璋偏愛此色,瞧著也很吉祥。
讀卷官用金筆寫下了一甲三名及二甲次序。
之后,他們又返回禮部,繼續排出剩下考卷的名次。
名次排定,便輪到【填榜官】干活。
他們用大小兩張黃紙,工工整整地寫下排名、姓名、籍貫等信息。
此榜因色黃,故而被稱為金榜,這就是金榜題名的由來!
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此乃無數士子的夢想。
兩張金榜,小的,需交到宮里留作備份。
大的,則要請朱元璋蓋上皇帝大印。
……
翌日,也就是三月初八。
太和殿內,傳臚大典盛大舉行!
這一日,朱元璋高坐于大殿龍椅之上,掌控乾坤。
依照禮儀,王公貴族、文武百官紛紛齊聚于此。
他們本就對科舉結果滿懷好奇。
此次科舉停了七八年,如今重新開啟,自然備受矚目。
陸知白也在人群之中。
王公大臣們分立于大殿外面兩側。
而貢士們,不,應稱作進士,畢竟經過了殿試,且殿試不淘汰人,大家皆是進士或同進士。
進士們身著儒生斕衫,整齊地分列四排,神色緊張又恭敬,靜靜等候著唱名。
如此大事,若靜悄悄地出結果,自然缺乏儀式感,故而需大聲宣布。
“傳臚”,“臚”有陳列、傳告之意,傳臚即依次唱名傳告。
只見鴻臚寺派出兩位高大周正的官員。
其中一人高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此番重開科舉,天下英才咸集,朕親策于廷,詳閱精遴,厘鼎甲之序……”
剎那間,無數雙眼睛緊緊盯向他們。
文武百官中,許多人都伸長了脖子,迫不及待地等著結果,沖在吃瓜第一線。
只聽鴻臚寺官員繼續宣讀:
“今科殿試,一甲狀元,丁顯!文擅雕龍,策同賈傅,具燮理陰陽之略,允為天下衿纓之表。
一甲榜眼,練子寧!學富五車,識超儕輩,心存社稷,志在經綸。
一甲探花,黃子澄!才思泉涌,藻翰生輝,廊廟之才,輔弼之器!”
一甲僅有此三人,賜進士及第。
二甲人數不定,賜進士出身。
三甲人數亦無定數,雖在殿試中表現稍遜,但也不會被淘汰,賜同進士出身。
這個“同”字,意味著實微妙……
人群頓時泛起一陣騷動。
大家紛紛左右掃視,欲瞧清楚究竟是哪三位脫穎而出。
此時,禮部官員高聲喊道:
“狀元率榜眼、探花出班,至御前跪叩謝恩!”
話音落下,便有三個士子依次出列。
他們竭力保持神情平靜,可激動之情卻難以掩飾。
三人魚貫而入,走進大殿,向著朱元璋行五拜三叩大禮,以表對皇帝選拔之恩的深深感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