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經驗豐富的主審官員們,心中也不禁泛起一絲驚惶。
凌晨時分,一份最新的審訊結果呈到了朱元璋面前。
他翻開卷宗,僅僅掃了一眼,便冷哼一聲,雙目噴火。
早朝。
朝堂上氣氛異常凝重。
眾人驚愕地發現,上朝的官員竟少了十來個。
文武百官們面面相覷,眼神中滿是疑惑與不安,可誰都不敢輕易開口議論。
許多官員的臉上,謹慎與惶恐交織,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這場風波卷入深淵。
朱元璋飛快處理完了政事,終于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又一次大發雷霆。
他滿心憤懣,實在難以理解,這些人難道連死都不怕了嗎?
為何還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肆意貪污?
此時案件還未徹底水落石出,眾人雖都清楚皇帝這次必定大開殺戒,卻都嚇得噤若寒蟬,無人敢站出來勸諫。
陸知白今日并未上朝。
在家睡個好覺多舒服,何必去聽老朱熊人呢……
不過,他心中也不免有些好奇,這次郭桓案的涉案金額究竟會是多少呢?
他暗自感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明知道結局必定悲慘,為何這些人還要自尋死路呢?
人和人的差距,有時比人和狗還大。
常茂派人,又送來了一份端午賀禮。
可醉翁之意不在酒,實則是想打探此案的消息。
國公府的仆從,滿臉無奈地傳話道:
“國公請教您:這么多書,到底該先看哪一本啊?看著就開始打瞌睡,這可如何是好?”
陸知白聽后,不禁笑了。
恰好前幾天,草稿版本的《增廣賢文》剛剛完成,他還在仔細審校。
等其他兩本也完工后,便一起交給禮部審定。
眼下倒是可以先讓常茂瞧瞧這本。
但到了下午,陸知白還是進宮了。
一方面是去皇家幼兒園給孩子們講故事,另一方面則是送陸清嶸過去。
雖說今天孩子們放假,可一聽說能聽故事,他們都興奮得如同歡快的小鹿,完全不覺得這算上學。
……
幾天之后,審訊結果公之于眾,瞬間震驚了眾人。
這案子牽涉極廣,諸多六部官員被卷入其中,尤其是侍郎以下的郎中等各級官員。
地方長官也未能幸免。
甚至不少地主,糧長,也深陷泥潭。
朱元璋不斷催促官員們盡快找齊證據,抓緊核對賬目,要求務必做到確鑿無誤。
一旦核實清楚,便立刻行刑,不必等到秋后問斬。
此后一連多日,上朝的氣氛壓抑得如同上墳。
官員們人人自危,膽戰心驚,生怕被別人胡亂攀咬。
就算最終能證明自己清白,也必定要脫層皮啊。
這次涉案的官員,大多是在胡惟庸案之后才進入六部任職的。
像禮部侍郎趙瑁、刑部侍郎王惠迪、兵部郎中王志、工部郎中麥至德等人。
還涉及到地方官員,比如北平布政使司、北平按察使司的一些人。
朱元璋為此事煩悶不已,他絞盡腦汁,卻始終想不明白,為何在如此嚴苛的律法之下,還是有人敢以身試法?
難道這些人連撲火的飛蛾都不如嗎?
飛蛾尚知追逐光明,而他們卻為何甘愿自毀前程?
第七天,案情基本調查清楚,證據也收集得較為充分,還搜查到了大量贓物。
隨著一聲令下,第一個人頭落地,正是罪魁禍首郭桓。
緊接著,胡益、王道亨等人也相繼伏法。
那些被牽連且證據確鑿的人,無一例外都得到了應有的懲處。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六部的中層官員幾乎被一網打盡!
與此同時,相關聯的地主士紳也被陸續清查著……
這案件的棘手之處就在于賬目繁雜,需要仔細比對。
不過,自從推行龍門賬后,賬目比起以往雜亂無章的情況,已經容易計算許多。
只是戶部仍有一些偽造賬本,或是用舊方法記錄的賬目,而涉及這些賬目的人,都逃脫不了被問罪的命運。
午門之外,血腥之氣彌漫,久久難以消散,一顆顆人頭接連落地。
一些正直的官員實在看不下去,紛紛上書,懇請皇帝減少殺戮。
然而,朱元璋不聽不聽,王八念經。
凡是上書的人,他一概處置。
言辭激烈、讓他聽著不順耳的,直接貶官;
話說得委婉些的,也逃不過廷杖之刑。
……
五月十六,大朝會的第二天。
陸知白正在家中悠閑翻書,忽然有人匆匆通傳:
“曹國公求見。”
陸知白微微一怔,心中暗自詫異,也不過是普通的交情,李文忠怎么突然上門來了?
不過稍作思索,他便猜到了大概來意。
他依照禮節,滿臉笑意地讓人將李文忠請進府中。
李文忠一臉愁容,憂心忡忡地走進來。
見到陸知白后,簡單寒暄了幾句,便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題:
“駙馬,郭桓的案子,你肯定也有所耳聞了吧。”
陸知白微笑著點點頭,靜靜地等著他繼續說下去。
(是誰寫好了更新,但忘了發出來呢?
原來是我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