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知白答道:“兒臣已召了些人手,初步了解戶部的情況。只是……”
“只是什么?”朱元璋追問道。
“只是郭桓案牽連甚廣,戶部上下人心惶惶,賬目混亂,想要徹底整頓,恐非一日之功……”陸知白如實稟報。
朱元璋瞇起眸子,意味深長的盯著他:“你有什么想法?”
“兒臣以為,當務之急有三。”陸知白斟酌著說道,“其一,清查賬目,摸清家底;其二,整頓吏治,恢復秩序;其三,完善制度,杜絕隱患!”
“說得不錯。”朱元璋點了點頭,“但具體如何實施,可有計劃?”
“已草擬了一份章程,請陛下過目。”陸知白取出報告。
朱元璋仔細翻閱起來,笑道:“這里可不止戶部的事……”
陸知白說:“沒辦法,管錢靠的也是人,繞不開整頓吏治。”
朱元璋瞇著眼,點頭說:
“咱也覺得,朝廷做事,重點還是在于程序與規矩。
規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活人可不一定守規矩,但被抓住了,還是按規矩來處置……”
陸知白頷首贊同:“陛下所言極是。”
朱元璋望著他,又皺眉嘆道:
“宋為了分權制衡、互相監督,便又設更多官員,出現冗官,吃垮財政……咱覺著,沒必要。”
“所以,得設計一套完備的制度,保證政令之順暢,必行!”
陸知白只是點頭。
朱元璋凝眸說:
“你這‘公文寫作規范’,包含編號、驗偽,倒是獨具慧眼!”
陸知白只是微笑。
古代發布文件,是沒有序號的,更別說賬目了。
但現代的正式公文,都是有編號的。比如中/央一號文件,意思是每年發布的第一份文件。
陸知白還提出了一些雖瑣碎但重要的小制度,比如檔案編號與管理,儲存與防火等等。
朱元璋道:“還有‘三聯賬目’,‘勘合制度’,‘預算決算’……雖都不是新東西,但應用在戶部事務上,倒也是恰如其分。”
“你年紀輕輕,能有如此見識,實屬難得,”朱元璋說著,卻是臉色微沉,“咱不信這些旁的官員都不知道,他們為何不告訴咱?!是真的想不到嗎?”
陸知白一陣無語,只好說:
“或許是想不到。畢竟只有兒臣離經叛道,成日的胡思亂想……”
離經叛道,正是早朝時御史彈劾他的話。
朱元璋聞言便哈哈一笑,說:“這其中有幾處,還需斟酌。”
他拿起朱筆,圈圈點點,不時地與陸知白討論幾句。
朱元璋放下朱筆,瞇著眼說:
“這些新制,再斟酌幾天,然后推行。但治貪腐,需要太多對策,咱急也沒法子……”
他又感慨道:
“幸好這朝中有你,不然這戶部……咱還得考慮派誰去接手呢。”
接盤俠陸知白默然片刻,滿臉無奈之色,說:
“可是……賬目實在繁多,戶部十二清吏司掌管天下錢糧賦稅等事,如今人手不足原先一半,恐怕夜以繼日也做不完啊……”
這就是殺官太多的惡果。
陸知白也是在委婉地勸說朱元璋不要再大開殺戒。
“嗯。”朱元璋點了點頭,“現在各部確實人手不足,吏部正在加緊選派,不日便會有新人補上,你且忍耐幾日,只管做事!”
陸知白也不與他啰嗦,點頭稱是。
朱元璋卻感慨說:
“天下人才還是不夠啊!咱打算,直接從國子監中擇優錄用一批,讓他們先觀政。
咱覺著,縣學也可以擴大一下!每縣只有三十個左右的廩膳生,還是太少了!”
說著又想起來,問:
“要是州、府、縣學,還有國子監都增加一些名額,這每年的用度,要增加多少?”
陸知白:“……”
他應道:“兒臣回去大致計算一番。同時盡快理清戶部賬目,盤點國庫。”
朱元璋點頭,笑道:“好啦,以后,辛苦你了。”
陸知白退出武英殿,舒了一口氣。
已是夕陽西下,將天邊染成一片金紅。
他沒有回戶部,而是徑直前往春和宮。
他想找太子朱標商議一下,看看能不能從東宮支援些人手,到戶部幫忙。
到了春和宮,陸知白卻撲了個空。
宮人告訴他,太子殿下不在宮中,出遠門了。
“出遠門?”陸知白一愣,“殿下去了何處?”
“奴婢不知。”宮人搖了搖頭,“殿下只說有要事處理,歸期未定。”
陸知白心中疑惑,朱標這個時候出遠門,究竟所為何事?
他左思右想,目前所知的信息里……
莫非是去了浦江鄭氏?
這就出門考察去了?
而且朱標這次出行,很是低調。
看來老朱重視上了鄭氏,真的很想學習先進經驗。
不過,前腳朱標剛出門,后腳他就被任命到戶部,怎么看都有一絲絲的關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