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毗王悠悠說道:“就像你們發展出的現代神秘學所總結出的那樣,信仰封神的道路,雖然暢通無阻,進展飛快,
上限也不比其他所謂的‘大道’要低,甚至還更高一些。
但是卻存在一個巨大的、無法忽視的隱患——
越是汲取信仰之力,利用信仰之力,
就越是會被萬千信眾的雜亂思緒所影響干擾,反過來影響自身存在。
人是極端復雜的動物,
當一個信眾向神明祈禱時,他會想著家里的牛和豬需要投喂,家里的羊需要剪毛,家里的碗需要清洗,
他會想著要娶媳婦,會想著賺錢,賺更多的錢,
會想著和鄰居的矛盾,
會想著神明能突然降下天雷,劈死欺壓自己的貴族老爺...
信眾會釋放出一切不滿的負面情緒,
就算是正面情緒,比如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人身體健康等,
也永遠不會滿足,永遠都摻雜著雜質。”
尸毗王頓了一下,說道:“一杯水里放了四勺鹽,已經咸的不行了,
如果一杯水里一半都是鹽呢?
長此以往這么喝下去,不可能不受到影響。
運氣好的,性格逐漸改變,逐漸失去自我意志,
運氣差的,直接被巨量的雜亂思緒,給沖昏了自我,變成無知無覺、只會按照信眾想象形態而存在的傀儡。
一個神祇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神性,神格,神職,神火,神力。
神性是神祇本源,
神格是力量繼續到一定程度自發形成的‘位格’,
而神職,則是為了削弱雜亂信仰之力的干擾,提升信仰之力汲取效率。
想要求子的,去拜能夠求得兒女的菩薩神佛,
想要五谷豐登的,去拜掌管秋天、豐收、土壤的神佛,
想要考取功名利祿的,去拜掌管文學、文字的神佛。
那些走上信仰封神道路的神佛群體,為了降低信仰之力中蘊含的雜質,主動在內部分化出一個個神職,各司其職,
讓信眾專門祭拜自己有所需求的神佛,以此來降低負面影響。
正因如此,現實世界人類社會最早誕生出的,都是多神論,而非單神論——單個掌管了所有神職的神祇,幾乎不可能從海量雜質思緒沖擊中維持自我,
越是龐大的信仰之力,就越考驗神祇的意志。
所以才要依賴神火。
神火,其實更像是神力積攢到一定程度,量變引發質變的標志。
像你這樣的半神明確自己的神職,讓信眾有個可以依靠的明確宗旨,積蓄了足夠的信仰之力,
然后點燃神火,
熔煉信仰之力中的雜質,凈化自我,正式成為神祇。
而在成為神祇后,神火也會繼續承擔凈化雜質的責任。”
尸毗王平淡地說著有關于信仰封神的諸多事項,淡淡道:“當然,就算是神火,也絕對不可能百分百剝離雜質。
各個神系,各個時代的漫天神佛,絞盡腦汁想要降低信眾思緒雜質,以此來維持神明自我,卻怎么也無法做到。
他們先是殘害平民,刻意讓平民不斷陷入天災**,只能時刻依賴于神祇偉力,
卻發現這么做效率太低了,
平民人數稀少,導致信仰之力總量低,大量神佛為了爭搶這一點信眾,反而會自己內部打起來。
于是,他們開始教化。
派出各種各樣的使者,普羅米修斯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