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大云朝為什么工商稅,收的這么低了?”
“問題起源處在大云先帝身上,大云先帝重農抑商,凡離鄉農民不務耕種,跑去經商,就要當做游手好閑的流民,官府必須把他們抓回來繼續種地。”
“他還嚴禁出海貿易,把貿易改出了朝貢制,這種朝貢制,有點兒像琉球,安南這種窮親戚來找富戶討食,他們提起個西瓜上門走動,大云朝就得還他們一車葡萄,是賠錢買賣。”
“為了抑制更多人經商,大云先帝還規定社會等級序列,士農工商,商人是正常社會最低層,后代不許參加科舉考試。”
“1381年,下令農民家庭可以穿綢紗絹布,商甲之家只能穿卷布,但如果農民家庭有一人經商,則全家不許穿綢紗。”
“而大云先帝,也不是盲目的打壓商人,他另外也做了有力商業經營的舉措,整體上重農抑商,是因為開國戰爭死人太多,國家太多土地需要開墾,也沒精力處理沿海混亂。”
“在當時的情況下,恢復生產高于一切,重農抑商沒什么問題,部分歷史資料說,因為抑制商人意識的太厲害,為了給予他們補償,大云先帝就不收商人的稅。”
“這句話不對,大云先帝是收商稅的,但他收得很輕,收的輕,也不是為了給商人以補償,而是怕收稅重導致商品價格高,怕增加民間負擔。”
“1369年時,大云就規定了商品交易必須交稅,1364年還設立宣課司,府州縣設立通課司,專門負責征收商稅。”
“1362年,商稅為15稅1,兩年后大云朝先帝,認為收稅太多影響物價,民眾承受不起,改為30稅1,一些百姓日用商品干脆免稅。”
“大云先帝的所有舉措,都符合當時生產力的情況,是為了【做大農民群體,壓制商人群體】,避免流動性過強的商人,占據社會主導地位。”
“大云先帝沒有錯,錯就錯在當事物發生變化后,大云的后世臣民們,依舊遵守組織祖制,主動不愿意發生變化。”
“而這個祖制,幾乎整個大云朝,潮起潮落時,都有出現,祖制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為大云先帝立下的規矩。”
“規矩很多,從制度法令到機構設置,皇帝言行,百官規范,后宮操守等,什么樣都有,而且誰壞了規矩,就要被殘酷處罰。”
“嚴重的要被凌遲,全家處死,具體內容包括《皇云祖訓》,《大誥》,《洪武禮制》,《禮儀定志》,《孝慈錄》,《大云律》等等。”
“大云先帝立下的這些祖制,前期執行無比兇狠,動不動執行,但后面的大多內容逐漸瓦解。”
“重用太監,服飾奢華,建立內閣,醇酒美人等等,都是違反祖制的。”
“后面的帝王們,可以一個比一個玩的花樣翻新,祖制這個東西,后來成了一面盾牌,大家有選擇性的相信,符合自己利益的就用,不符合自己利益就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