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
朱雄英脆生生咬了一口,將皮吐了。
朱元璋若有所悟,有樣學樣,嘎嘣嚼了一口,咂摸咂摸嘴道:“不錯,脆,甜!”
“還別說,這玩意兒還真是好東西,煮粥抗餓,當零嘴吃味道也不錯,大明之福,大明之福啊!”
老爺子會心一笑,眼神中帶著濃烈到掩飾不住的開心。
“來,坐下,看奏疏。”
朱雄英點點頭,走到朱元璋旁邊,剛要坐下,老爺子隨手拿個墊褥放在太師椅上:“天涼,墊個褥子。”
朱雄英有些暖心,忙不迭道:“謝老爺子。”
“批吧。”
朱元璋坐在旁邊,自顧自端詳著手里的紅薯,嘎嘣嘎嘣的嚼著。
朱雄英也開始翻開奏疏。
朱元璋看著朱雄英認真的樣子,不禁莞爾一笑。
這孩子,最近跟著咱爹待一起,看起來也越來越像他老人家了啊。
孩子,現在你還沒辦法御前聽政,想要了解這冷冰冰的帝國,就必須從這上面入手。
大孫,好生學,可可比聽政要強多了。
朱元璋有些感慨,亦是有些若有所思。
朱雄英瞇著眼,定睛看著奏疏。
自從看了大明兩封貼合當下國體的政書之后,朱雄英感慨頗多。
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亦或者退一步說,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臣僚,這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只有先洞悉這個帝國的內政和缺點,才能在以后做出相應的改革。
任何的改革,都是建立在以前的制度之上,必須要貼合實際。
就好比當初朱雄英和老爺子的理念不和,朱雄英認為師尊說的對,國朝現在上來就該大力發展商業,現在仔細回想,卻顯得那么不成熟,那么不不切實際。
越是深入大明,這種感觸越深。
很多事,千萬不能拍腦袋想啥改革啥,或許認為的好東西,指不定會給大明帶來滅頂之災。
要真正能適應這個時代,真正能給國家和百姓帶來好處,才是好東西。
滿朝中樞大臣,各個都是兩榜進士,他們或許有些迂腐,但在治理國家一事上,他們的能力和看法,遠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朱雄英也不好高騖遠,現在正是夯實打基礎,去了解這個帝國的時機,人的一生,機會不多,抓住了,就該珍惜。
朱雄英很珍惜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
朱雄英也很慶幸,他認識了旁邊對自己無微不至關懷的爺爺!
第一封奏疏是來自淮北的。
淮北這一年來不太平,在經歷水災之后,現在又在經歷雪災。
淮北亳州府上疏:因今歲天災橫至,索幸無多百姓傷亡,治下糧食勉強多日,然明年或恐讓百姓增添負擔,臣斗膽叩請陛下,免除兩府百姓夏稅。
朱雄英看完后,對老爺子道:“此乃彰顯天威之事,可免除百姓賦稅。”
朱元璋笑著點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