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孫兩人在一起,總有許多聊不完的話題,朱雄英從朱長夜那學來了很多東西,懂的多,知識豐富淵博到朱元璋都有些詫異,老爺子認真聆聽著,時不時點頭附和。
朱元璋則許多話中都帶著深厚的人生哲理,朱雄英也在認真學習著。
彼此從沒有覺得對方啰嗦,更不會不耐煩。
時間一點點流失,朱雄英長長打個哈氣。
朱元璋這才反應過來,拍了拍朱雄英的肩甲道:“咱們出去吧,這里也不能長待著。”
朱雄英一驚:“對啊!該睡覺了,走走走。”
航海的事大抵敲定完畢,等朱雄英回到東宮,已經是后半夜。
夜深了,朱雄英腦子里想著這些雜七雜八的事,不久之后便沉沉睡了過去。
昨夜下了一場雨,到凌晨依舊沒有停。
…………
翌日。
早朝。
大明宮前的文武百官,已經左右分批的進入奉天殿。
前日還斗志高昂的陳澤中等御史言官,現在像是戰敗的公雞,蔫了吧唧的。
這群御史言官的臉色都不太好,捂著老腰,顯然是被折騰的不輕。
畢竟一夜都在撥紅薯稱重量,他們年紀也大了,誰也受不住這個苦。
朱元璋目光在群臣身上游戈,片刻之后才似笑非笑的問道:“前日你們的爭論,還沒爭出個結果,現在都再說說吧。”
傅友文志滿意得的出列,環顧眾人,高亢的開口道:“臣,支持出海!”
大殿上,久久的沉默。
沒有人像上一次那般,提出反問。
能成為官員的都是人精,經歷紅薯這事兒,他們隱隱的….已經猜到傅友文的意思,其實就是老爺子的意思。
朱元璋看向兵科給事中陳澤中,和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朗:“兩位愛卿,沒什么想說的?”
兩人嘆口氣,陳澤中出列道:“啟奏陛下,臣….無話可說。”
“那來自海外的紅薯,確實畝產高達千斤,產量驚人,若是能推廣民間,大明的糧食作物將會變的多元化,應對起天災人禍,也會游刃有余。”
“臣不會一葉障目,臣認為大明是當出去開拓開拓眼界,見一見外面的世界,獲取更多海外的作物,填充大明的農作物空白,臣支持傅侍郎出海之言!”
畝產千斤的糧食,實打實的擺放在一眾官吏面前,沒有人再敢反駁。
這些都是富國強國的基礎,有了糧食百姓才能安定,百姓安定,他們才能更好的治理大明江山。
相較于出海帶來的經濟損耗,出海帶來的好處,似乎可以蓋過經濟損耗,兩相對比之下,沒有臣僚再反對。
他們是理念不同,但能站在這個朝廷的人,沒有一個是蠢材。
大明才成立十余年,吏治還是十分清明的,百官也都抱著一顆愛國之心,沒有所謂的黨爭,沒有所謂的利益糾葛,站在這里的人,都是心系家國之輩。
朱元璋見無人反對,便滿意的點頭:“既如此,兵部尚書何在?”
趙仁急速出列:“微臣在!”
朱元璋道:“你兵部牽頭,和工部自今日起開始建造船只,當年陳友諒的寶船建造圖紙保存在工部,爾工部要全力以赴,國朝的船只規模,不能比當初陳友諒的差勁。”
“傅友文,你戶部每月從驛站收入中撥處一部分錢給予工部預算,造船之事不可耽擱。”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