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萬軍人,即便是現在衛所制度還沒有崩壞,對國家而言也是一種巨大的負擔。
如此龐大的軍隊,所耗費的開支不小。
一個國家,如果在軍費上開支超過了總財政支出的千分之個點,那就意味著不日就會通貨緊縮。
老爺子一直在說,朝廷缺錢。
看來,實際情況遠比自己想的要糟糕!
這些兵力,調出去,不管打任何國家,都能令人望而生卻,頭皮發麻!
但想負擔起這么龐大的軍力,也是十分考驗朝廷的財政體系的。
不過換句話說,國朝開國才十幾年。
十幾年內,能負擔起這么龐大的軍隊,還能讓國家財政穩定,這足以看出當下朝廷究竟多厲害!
朝廷這些文武百官,各種頂級人才,絕不是半吊子水平。
他們的智慧,絲毫不比后世人低到哪里去!
果然,能坐在高層的,都是層層選拔出來的人才中的人才!
朱雄英繼續朝下翻著,看著洪武二十五年的國家資料。
他的心,如火苗一般跳動著。
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看到了如此龐大的國家格局!
冊子上密密麻麻的寫滿了數字。
天下各衛軍按例供給俸祿,其中:步兵總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軍士一石。守城者如數給,屯田者半之。
軍士四口之家以上,多一石。三口以下,六斗。月有鹽,二斤,無家人者,一斤!
歲給冬衣棉布棉花,夏有夏衣夏布,出征時給予布、襖、鞋、褲等!
望著密密麻麻的數據,朱雄英不禁有些心潮澎湃,怪不得大明開國初期,對強大的北元連戰連勝。
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就是錢糧,大明對軍士的供給如此全面,士兵和家人再無后顧之憂。
而且這些糧餉完全脫離了文官系統,全部由掌管天下衛所,天下兵馬大權的五軍都督府發放。
老爺子雖然出身不高,可見識超群。
知道文官系統對于軍隊的危害,所以大明文和武完全的區分開來,用知兵的功勛將領領兵,設立衛所,讓士兵閑時耕種,戰時作戰。
等朱雄英讀完了今年的武備軍隊數據,額上已經大汗淋漓!
這么龐大的數據,這么令人驕傲的軍隊,誰看了不心潮澎湃。
但朱雄英激動之余,想的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這一百余萬的兵力,最起碼有五成以上在北疆,而朱棣在這五層兵力中,又獨占半數之上。
每一地方的兵力,雖都名義上歸于朝廷,但變數很多。
藍玉手下就有一群絕對忠心的將領,這些將領隨時能調動在京一萬余兵力。
將目光拉遠一些,如果我真能站在權力巔峰,如何約束管控這么龐大的一支軍隊呢?
這本冊子,后面還有關于錢財開支的統計,那是戶部侍郎傅友文報上來的今年的情況。
不過朱雄英,不打算繼續看下去了。
不用看他都知道,朝廷一定是嚴重缺錢。
單單兵力這一塊的數據,已經足夠朱雄英觸目驚心。
他需要消化,將這些力量,各地的守備兵力,都熟稔于心。
朱雄英將冊子在書房內藏好。
“爺爺他….哎,真是無所不能。”
“這些機密,恐怕也不知要耗費多少心血謄抄,如此交給自己,那便是對自己的絕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