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搖頭,依舊認真的道:“老爺子我知道,我知道您為我好,不想讓我有愧疚和虧欠,但做出如此讓步讓您多為難,我能想的出來。”
“雖然您老總和我說沒關系,可這也是消耗情緒的事,擱誰身上都不好受。”
朱雄英深吸一口氣,道:“呼,總而言之,爺爺,謝謝您老人家啊。”
朱元璋一臉無語:“嘿!咱和你說真話你咋不信呢?成成,你愛咋想咋想。”
“走,咱去找百姓問問稅收的事咋樣了,別咱朝廷上行下不效。”
老爺子擔心朝廷尾大不掉,這無可厚非,任何政策出來,一定是為民的,可官府會不會認真執行,就難說了。
朱元璋沒好氣的,直接是白了一眼朱雄英,樂和和的走到幾個老農面前:“幾位老哥,官府可還允許你們,撿掉在觴外的糧食啦?”
“尋常拿去融的碎銀,給你們兌換通寶的時候,有沒有缺斤少兩啦?”
剛才一臉迷茫的老農們,聽到朱元璋的話,頓時恍然大悟。
幾個年歲和朱元璋差不了多少的老農咧著嘴道:“朝廷政策好啊!許咱撿糧啦!去掉給官府的稅,所有糧食都咱自己的啦。”
“咱皇帝為百姓著想,這政令取消的好啊!惠民,實在!皇爺實在人!為咱百姓著想!”
朱雄英在一旁看著,見老爺子三言兩語就和這群百姓打成一片,不免有些羞赧。
老爺子是皇帝,都這么和藹可親,咱都不會?
朱雄英實在是汗顏。
是啊!
和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子的話,和他們說什么火耗歸功、淋觴踢尖,老百姓知道啥?這些一輩子沒見過什么世面的老農,要讓他們理解官府的巧立名目,他們理解不了。
甚至連火耗歸功、淋觴踢尖他們都認為是朝廷要求的政策。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道德標準和準則,時代不同,社會的意識不同。
在大明,讀書識字,依舊是少數人才有的權力,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農思想,封建思想。
大明的子民是最好管理的,也最好愚弄的,但是不是為老百姓著想,百姓心里都有一桿稱。
朱雄英站在遠處看著、聽著,見官府將朝廷政策都執行下去了,不但老爺子樂開了花,朱雄英心里也跟著開心起來。
沒多時,朱元璋才走了回來,笑著道:“你這小子,和啥人說啥話,咱怎么教你的?咱轉頭就忘啦?”
或許因為百姓夸了朱元璋,老爺子十分高興。
老爺子也一向如此,百姓只要夸皇帝,和夸他朱雄英,甚至比夸他還覺得要開心。
有時候朱雄英不能理解,為什么夸孫兒老爺子能高興,可現在他似乎有些明白了。
因為別人夸老爺子,他也比別人夸自己來的高興。
而且這事兒,
當政策出自自己手中,實打實的給百姓帶來惠利,確實是一件極其有成就感的事。
朱元璋看著朱雄英,道:“他們今天能露出這種滿足的笑容,皆因為你,你是他們心中的英雄。”
“可他們卻不知道你,也不認識你;他們只認識皇帝,只認同皇帝。”
朱雄英抿嘴笑笑:“我也不需要名揚天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低調點好。”
“再說了,讓他們念著我的好又咋樣?今天念著你的好,明天就會念著你更好,后面就會有人以圣人的德行來要求你,把你駕到道德架上……”
朱元璋點點頭:“說的有幾分道理,咱沒見過哪個執政者是圣人的,讀書人可以立標榜德行,上位者還是要放眼天下,考慮利弊得失。”
“不過咱到不是想和你說這個,咱想和你說的是,當皇帝也難。”
“大明的挑子也不好扛!世人都說皇帝好,可誰知道皇帝難?皇帝就是孤家寡人,一輩子都要對著江山社稷,半點身不由己。”
“大孫,咱常告訴你創業難,守業更難。爺爺年歲大了,最多也就能再幫你幾年。爺爺教了你這么多本事,希望有朝一日,你不要讓爺爺失望呀!”
朱雄英有些動容,看著朱元璋道:“老爺子,你怎么突然還感傷起來了呀?”
百姓最終也會反噬到皇帝身上。”
“政策好了,他們夸皇帝;政策不好了,他們罵皇帝。”
“當皇帝沒有人不狠心,該犧牲的人,誰都能犧牲,皇帝也不能又善惡之念,善良的人不適合當皇帝,心軟的人也不適合當皇帝。”
“就好比徐家五姑娘,在你眼中她是寶貝,好么,退一萬步說,藍玉、傅友德、李景隆,他們都是你的親戚,是你的朋友,可你知道他們在咱眼中是啥么?”
朱雄英搖頭:“不知道。”
朱元璋目光有些深沉:“是棋子,任何人都能操弄和屠殺的棋子!”
微微嘆口氣,老爺子唏噓道:“當年藍玉、傅友德還有李景隆他爹李文忠,哪些人不是咱皇帝的親戚同鄉?咱對他們難倒沒情誼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