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答應下來之后,剛準備轉身離開,又轉身問道:“東家,這些人除了要求是知識分子,還有其他要求嗎?”
聽了張慶的問題,朱則沉聲想了想,說道:“他們將來都是要上戰場的,所以首先第一條要能吃苦,不怕死!
最好是跟鬼子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比方說家里有父母兄弟死在小鬼子手里的,姐妹被糟蹋的,祖墳被刨的等等。
對了,視力不好的不要!這一點很重要!至于體格嘛,瘦一點沒事,只要沒肺結核之類的傳染病就行。
另外,籍貫不作要求,只要是一心打鬼子就行!”
“東家,能吃苦不怕死,一心打鬼子的人不少,就憑您的大名,咱們一天就能招好幾百!只是這知識分子,如果招大學生的話,怕是有些困難。能不能加上中學生?咱們可以不要孩子,只要18歲以上的。而且,知識分子,怕是大多數戴眼鏡吧?這視力怕是達不到要求。”
在張慶的印象中,知識分子,一直都是那種戴著金絲或黑框眼鏡的樣子。在他的刻板印象中,知識分子要是不戴眼鏡,那還是知識分子嗎?
聽到這,朱則一時間有些愣住了。
他知道這個年代的識字率很低,別說大學生了,就算是初中畢業或者肄業,在鄉鎮村子當中,都已經算是少有的人才!
1937年全面抗戰之前,全國人口約4.6億到4.8億。而這個時期的在校大學生人數僅僅4萬2千人左右,人口占比還不到萬分之一,是真正的人中龍鳳!就算加上畢業生,全國加起來也不會超過10萬人!
跟后世一年就有上千萬大學生畢業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實在太過寶貴,國民政府直接在憲法中規定,免去大學生的兵役義務。就連姜凱申,都只是號召大學生入伍,不敢輕易斷了國家人才的儲備。
同樣的,朱則也很清楚,中國未來幾十年,都要靠這些大學生,扎根各行各業。因此,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招大學生入伍。
“大學生還是算了。他們十年寒窗苦讀,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人才,要是就這樣折在前線,那就太可惜了!我要的知識分子,只要讀過初中,有一些基礎的物理知識就可以。知道什么叫提前量,什么叫彈道,腦子靈活,會算術就行。”
聽了朱則的話,張慶撓了撓頭,說道:“東家,難不成,我這招人的時候,還要先考個試?”
“為什么不能呢?”朱則反問道。“你就按我說得去做就行,另外記住,這些人的軍餉,翻倍!每個月40塊,不!50塊!”
“50塊?那么多?都趕上上尉連長副連長了!這一年下來,都快趕上小地主了!東家,會不會太多了點?”
張慶震驚說道。
如今是戰時,各部隊實行國難餉,少校軍官的軍餉,從135塊減到了80塊。
他是隊長,每個月拿的餉,也不過是80塊而已,相當于營一級軍官,已經遠遠高于普通的保安隊員,跟士兵們相比,更是高出了不少!
還沒開始招人,朱則就給新人定這么高的餉。雖然并沒他多,但是讓張慶的心里,多少還是有些嫉妒的。因此,他才會出言,想要把他們的餉銀給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