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土著掌權,反倒會有些麻煩。
貝爾蒂埃捏著棋子,不住點頭:
“殿下的顧慮確實非常有必要,是我想得太簡單了。”
約瑟夫微笑道:
“另外,有一個貝伊在,還能避免出現軍事獨裁的可能。以及,方便以后突尼斯與法國的合并。”
貝爾蒂埃有些驚訝:
“您是說,突尼斯將不會作為法國的殖民地,而是……一個行省?”
“我是有這個打算。所以從一開始就在這里推行對法國的認同。”
“可是,殿下,”貝爾蒂埃猶豫道,“這樣成本會不會太高了?”
后世的人們,常會覺得殖民地就是那種充滿血腥壓迫,稅收高到了天際,到處民不聊生的情況。
實際上,在大多數時候,殖民地只會受到一些貿易限制,比如禁止買誰家的東西,或者不許賣給誰。而稅率并不算太高,例如獨立前的美國各種稅率甚至比宗主國英國國內還低。
殖民地與非殖民地最大的區別在于投入——殖民地的稅率就算再低,交的錢最后也都會花在宗主國上。而殖民地得不到任何的建設資金,出了事也沒錢賑災,當地居民必然會產生怒氣。
同時,殖民地如果出現問題,宗主國也可以甩手不管,沒有任何心理負擔。
所以,建設行省的投入實際上要遠高于殖民地。
約瑟夫看著棋盤,有些不舍地用“車”換掉了對面的“馬”和“兵”,點頭道:
“您說得沒錯。這意味著我們要在突尼斯投入不少資金,尤其是前期。”他話鋒一轉,“不過這也是值得的。突尼斯物產豐富,土地肥沃,同時又有位置極佳的良港,如果建設起來,很快就能收回前期的投入。甚至,這里未來會成為法國的重要經濟支柱!”
他很清楚后世北非對法國的重要意義。即使沒怎么好好建設,北非也一度是法國成為世界大國的基石。
二十世紀,最后一個像樣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就曾說過,“沒有非洲,法國將淪為三流國家”。
眼下,法國想要和英國一爭長短,只簡單地從北非掠奪資源是完全行不通的,畢竟這里遠沒有英國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那么遼闊。
既然量比不過,那就只能比質。
將突尼斯發展起來,成為法國的核心區域,達到和歐洲的領土接近的生產力。這樣的地域對于國家實力的貢獻,將遠不是美洲或遠東可比的。
約瑟夫看向貝爾蒂埃,繼續道:
“您知道嗎,相較于英國、西班牙的那些殖民地,北非有個無可比擬的優點,那就是距離我們非常近?馬賽與比塞大港只隔著不算寬的地中海。從科西嘉島出發,就算是比較慢的船,到突尼斯也就三天航程。比從里昂到巴黎用時還短。
“英國人注定會失去美國,因為從倫敦發出的政令要40多天才能送達費城。同樣那邊出了什么事情,英國人也得一個半月后才知道。
“您看著吧,以后印度也會脫離英國,因為那同樣是非常遙遠的地方。
“而突尼斯卻不同。只要我們在這里站穩了腳跟,誰也不可能讓它離開法國的懷抱。”
他在心中補充道:除非這里民族意識覺醒,從內部鬧獨立。所以,趁現在民族覺醒的風暴還沒在歐洲蔓延開,盡快將法、突之間的認同感培養起來,往后就真的是鐵板一塊了。
當然,除了對“同宗同源”的認同,讓更多的法國人移居突尼斯,才是最可靠的手段。
畢竟,突尼斯眼下也就不到180萬人口,其中還有十幾萬是歐洲裔。只要移民政策合適,用不了多少年,這里就會變成物理意義上的同宗同源了。
貝爾蒂埃以前只知道王太子殿下的軍事、戰略眼光過人,政治手腕驚艷,沒想到他對國際格局也有這么深刻的認知。他的心中立刻又冒出了“神眷之子”這幾個單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