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工業化大農場模式才能快速推進農業生產技術發展。
對于農民來說,他們雖然會盡心照料自己的地,但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他們根本無力進行農業技術改良。
同時小農也是非常保守的。
約瑟夫記得,19世紀的法國農民仍然保持著古老的耕作習慣,喜歡用最簡單、廉價的農具。同時他們堅決抵制種植經濟作物,畢竟糧倉里堆滿糧食才能讓一家人安心。
而有資本加持的大農場則壓根不是沖著溫飽去的,而是要追求更高的利潤!
有了利潤的率的壓力,他們必須不斷升級新的農用機械,研發更先進的種植技術,嘗試更貴但也更好的新型肥料,以及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這對于法國的農業以及工業發展,都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是的,種地也是發展工業的基礎。
最簡單的一點,英國的紡織業就是依靠海量的自產羊毛和南亞棉花,才能夠睥睨全世界。
而法國想要在紡織業上挑戰英國,首先就要有足夠的棉花產量。如果農民全都種植糧食,全靠進口棉花是絕難在成本上接近英國的。
另外,法國在紡織業的傳統優勢領域絲綢,也需要大量的種植桑樹。
這些都是最適合大型工業化農場發力的項目。
米拉波這群人對于能賺錢的事情,嗅覺那是相當的敏銳。王太子對他們稍加點撥,就立刻意識到了未來新型莊園的廣闊“錢”景。
加上土地購買制度的利好,他們當即便決定投入大筆資金,進入工業化莊園的市場搏殺一番。
當然,約瑟夫之所以要大力發展農業服務咨詢公司,就是想用統一的管理模式,將分散的小農聚攏起來,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大農場的競爭力。
看著迪科子爵還在興奮地大談新型莊園的美好未來,米拉波卻只是微笑應付著。
他此時心中琢磨的,卻是前幾天王太子殿下對他說的那些話。
殿下提到,在工業化大農場投入運營之后,原本需要三四百人耕作的土地,在大量使用牲畜、機械以及新型農具,并實行嚴格的標準化管理之后,可能只用不到1百名工人就能打理得井井有條。
他很快就想到,那剩下的二三百人會去哪兒?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只能前往大城市討生活。此外,在農業服務咨詢公司的幫助下,普通農民家庭也不再需要所有家庭成員都參與耕作,就能保證土地產出,在很難購入超過每人30畝的土地的情況下,閑下來的家庭成員同樣會去城市里賺錢。
這些人涌入城市之后,將會使得工廠的人手變得極度充裕,制約工廠擴張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此消失。
而這些在城市生活的人,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要購買獲得,也就是說,他們將帶來巨大的消費市場。
在預見到了這些之后,米拉波又反復計算,發現此時投資大農場,是不如提前布局紡織、鋼鐵等需要大量人力的產業獲利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