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米涅式步槍,圖溫南步槍在裝彈時需要多敲兩下,導致填裝速度略慢一些,不過差距微乎其微。
而且除了研發難度之外,目前的工藝水平和后勤能力也更適合圖溫南步槍米涅彈的不規則形狀需要非常高的加工精度,所以只能在后方的工廠里進行生產,而后再運往前線。這無疑會增加后勤壓力。
而圖溫南的鉛柱彈交給前線士兵就能融鑄目前的燧發槍彈就是用這種模式制造的,所以軍隊的后勤物資里只會有火藥,而根本沒有彈丸這一項。
至于遠期目標,約瑟夫甚至想直接跳過米涅式線膛槍。
他瞥了眼墻上那支弗格森1776式后裝線膛槍。
這支槍雖然在英國遭到了廣泛的嘲笑,并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都未曾受到過重視,但他很清楚,那才是步槍未來的發展方向!
弗格森1776的創意十足,是從槍管后面填裝彈藥的,再用一個豎起來的鐵塊閉合槍膛。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實戰的后裝步槍。
這種槍的射速達到了恐怖的每分鐘6發。相比起來,目前最優秀的燧發槍射手也只能達到每分鐘4發,一般的士兵能打3發就算合格。
并且后裝槍最大的優勢還不在于射速,而是可以趴著射擊。
前裝槍必須把槍立起來,才能向槍管里填裝彈藥,所以搶手只能一直站著。
而后裝槍趴著就能完成這一過程。
可以想見,在兩軍對壘時,一邊是站得筆直,另一邊則是臥倒射擊,前者絕對會遭到屠殺。
實際上,弗格森1776步槍在美國獨立戰爭時就列裝過英軍,并且弗格森本人指揮的美國獵兵連在戰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戰果。但最后他本人戰死在北美,這種槍也就跟著寂寂無聲了。
當然,這槍未能受到重視的核心原因是技術因素糟糕的豎栓設計,以及粗糙的加工水平,令它的槍膛漏氣情況嚴重。弗格森死后,也就沒人繼續改進它了。
直到1819年,美國人霍爾才研制出第一支比較可靠的后裝槍,不過仍是采用燧石擊發方式,導致實用性并不太高。
1841年,普魯士人德萊賽發明了火帽擊發的后裝線膛槍,并幫助奧地利在一周之內贏得了普丹戰爭的勝利,終于為后裝槍正名。
從此之后,前膛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后裝槍開始統治戰場。
約瑟夫的計劃是,先用圖溫南步槍在法國催生出成熟的線膛槍生產體系,而后讓老爹慢慢研發后裝槍。
只要研制成功,等裝備部隊之后,一萬法軍吊打五萬歐洲任何軍隊絕不是夢!
而且,他很清楚后裝槍的技術發展方向
旋轉式槍栓,高強度擊針,紙殼定裝彈,再加上法軍已經大量裝備的火帽擊發,根本不用繞彎路歷史上幾十年的研發過程,在“法蘭西第一工匠”的主持下,很可能只用十年,甚至更短就能制造出來!
那邊,路易十六的助手艾默里克拿著十幾枚剛剛澆筑完成的圓柱形槍彈,走了過來。
路易十六接過槍彈,立刻興沖沖地背上新鮮出爐的線膛槍,拉著兒子朝凡爾賽宮旁邊的皇家軍械廠趕去。
皇家軍械廠的靶場上,約瑟夫將彈藥裝入奧古斯特1790,用鐵制通條用力搗了幾下,拉開槍機,塞上一個銅火帽,便完成了裝填。耗時和普通的燧發槍幾乎沒多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