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就是三所訓練普通士兵的學校,學制最多一年,成績優秀的畢業生可以授予士官銜。
其實培養普通士兵后世都是放在軍營里直接進行的。不過那時候的人口素質較高,起碼都接受過初等教育,所以直接訓練就行。
而在18世紀末,想要得到高素質的兵員,就得從頭開始進行專業培訓。
之前的巴黎警校實際上走的就是這條路子。而且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比直接進軍營的效果好得多,還能最大限度避免新兵不受軍隊里的老兵油子侵染。
設在里昂和圖盧茲的軍事學校可以通過整合當地的軍校快速形成規模,還能吸收當地的兵源,從而保證兩年擴編5萬新軍的目標。
“唉……”
約瑟夫寫到這里,不由得又是長嘆一聲。
搞這么多軍校看著是爽,但一個個也都要用法郎堆起來才行啊。估計少說得幾百萬投進去。
看來又得“敲”教會一筆了,畢竟,這些軍校也都算是教育系統的事情……
大致做完了軍校以及擴軍的規劃之后,約瑟夫讓人將自己的手稿送去總參謀部進行討論和完善,自己則一刻不停地開始思索起外交方面需要準備的事情。
歷史上,拿皇在軍事方面雖是威風八面,但源于爛到極致的外交能力,他成功地將幾乎所有歐陸國家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包括一向和法國交好的西班牙。
當然,這同樣也是英國優異的攪屎成績。
而約瑟夫卻很清楚,哪怕法國的實力再怎么強大,想要獨自對付帶了一票小弟的英國也是不現實的。
就算自己真僥幸打贏了,法國也必將受到沉重的打擊,沒個幾十年都緩不過勁來,甚至會像二戰之后的英國那樣,永遠沒緩過來。
最要命的還在于英國牢牢地控制著海洋,隨時可以切斷法國的貿易通道,令法國的持久戰能力更差。
所以,法國也必須要拉起自己的盟國勢力來。讓自己的“小弟”去消耗英國的“小弟”,才是正確的戰略。
這期間肯定要分給小弟們利益,但只要能獲得戰爭勝利,這都是可以接受的。拿皇倒是想吃獨食,最后還不是得把吃進去的全都吐出來。
而外交方面,約瑟夫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國的天然盟友,同為波旁家的西班牙。
得益于他之前與卡洛斯四世培養了不錯的交情,以及締結了針對直布羅陀以及葡萄牙的密約,相信如果發生國戰,西班牙必然會堅定地站在法國這邊。
【注1】大格命之前的法國舊軍隊里,士兵待遇極差,生活條件艱苦,軍官可以對其隨意打罵甚至用刑。所以不是實在混不下去,基本沒人愿意當兵。
當然,軍官的條件還是不錯的,他們和普通士兵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