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松和他對視了幾秒,終于點頭道:“我會盡量多準備些槍支的。不過這需要一些時間。”
“我三天后就要動身去希臘了,男爵閣下,我們可以在萊什碰頭。”
……
巴黎。
杜伊勒里宮廣場上搭起了一個木臺,上面掛著“煤油提煉設備招標會”的紅色橫幅。
木臺下方,幾十名衣著各異的人分成了4個小團體,正各自小聲議論著什么。
早上十點整,工業部副部長夏普塔爾伯爵帶著十來名官員走了過來。人群立刻安靜下來,齊齊轉頭看向了他。
在杜伊勒里宮二樓的一個房間里,約瑟夫也正透過窗戶看著廣場上的招標會現場。
夏普塔爾對眾人頷首示意,而后來到木臺上,先是拿出一份精裝的文件,高聲宣讀起來。
那是半個月前剛通過的《法蘭西招投標法》。約瑟夫專門為此次招標會準備的。
實際上,在十多年前,英國的“物資供應部”就已經開始利用招投標模式采購物資了。不過他們的招投標還處于萌芽階段,整個過程都非常簡陋,后面的撥款及驗收更是毫無標準可言。
歷史上,直到1830年,英國人才開始規范招投標流程,并開始出臺相應的法規。
實際上,這種模式是政府利用民間生產力的最佳手段,不僅能讓有技術有能力的私人工廠獲得大量訂單,還能促進工廠間的公平競爭。
最重要的是,可以從制度上避免官商勾結的情況——當然,這種事情是不可能徹底堵住的,但至少讓官員無法全憑自己的意愿暗箱操作,屬于行政管理上的巨大進步。
而約瑟夫則照抄后世的招投標制度,制訂出了全歐洲第一份招投標標準。
隨后,夏普塔爾的助手又宣讀了招標內容、要求、評標標準,以及合同的核心條款等內容。
在一陣整齊的鼓聲之后,夏普塔爾宣布投標正式開始。
一共4家工廠,先后將自己的投標文件送到了工作人員手中,而后便直接進入了“標書技術講解”環節。
通常來說,投標之后需要評審專家組進行初步審核,大致了解了標書的技術規格之后再進行講解。
但約瑟夫對于從煤焦油中提煉煤油的原理還是有些了解的,所以也就跳過了“讀標書”的步驟。
隨著前兩家工廠的技術人員先后離開技術講解室,坐在最后排的約瑟夫已是微微皺眉。
對于這種前沿技術,這兩家工廠顯然全憑瞎蒙,連邊兒都不挨。
尤其是第二家,竟然打算用離心分離的方式進行提純。倒是很符合工業革命初期所有人都“腦洞大開”的習慣。
很快,第三家工廠的技術人員走進了講解室,開始講解。
約瑟夫看著標書里的信息,得知臺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名叫菲利普勒邦的化學家,這次受工廠高薪聘請,專門為他們研究煤油的工業提煉技術。
“在脫水、脫鹽之后,將煤焦油注入蒸餾釜,進行170攝氏度的初步分餾,主要是將酚、萘等成分分離出來,具體技術細節是……”
隨著勒邦的不斷講述,約瑟夫的眼睛終于開始亮了起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