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中環,商務會館。
一間靜雅別致的茶室里。
有近二十個人在坐著說說笑笑,顯得氣氛非常和諧。
一點沒有商業談判針鋒相對的感覺。
主要也是大家見面認識后,并沒有馬上開始進行新一輪的談判工作。
最重要的是作為大老板的王可和吳老先生還沒發話呢。
喧賓奪主可是職場大忌。
事實上,每一次“情投意合”的并購雙方達成合作,都非常需要技巧和智慧,也需要誠意和實力。
而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相處氛圍也是有助于談判合作的促成。
王可一方是收購買家、永興銀行一方是收購賣家。
還有兩家擔任財務顧問的咨詢機構和一家第三方審計機構代表,以及羅志文這個聯絡人。
雖然大家分成兩派各自為主,但都把目光放在了王可和吳老先生的交流上。
因為這兩人才是決定談判的關鍵因素。
只要他們倆能達成收購方案的共識,剩下的事就簡單了。
……
前幾天的那次磋商溝通。
雙方已經在一些方面取得進展,包括收購后不會更改銀行現有名字;保證員工利益不會大規模的裁員;現金要約方式……
大方向一致,意味著雙方初步合作的意向達成。
兩家都給出了自己的誠意。
現在兩家聚焦的是價格問題,也是協議收購最重要的核心問題。
一旦雙方對于永興銀行的整體價格認定一致,那么這項價值幾百億的收購交易就能快速達成協議。
而具體的銀行資產價值就需要幾方共同評估,最終以市賬率計算作價全面收購。
以上年的兩宗銀行賣盤交易記錄來說,收購作價都在2倍市賬率左右。
再往前的銀行間并購是08年招行約3倍市賬率收購永隆銀行。
但目前市場已經不復當年的光景,是達不到當時3倍的出價。
而且隨著現在香江本地家族銀行逐漸沒落,很多投資股東也寧愿盡早趁收購溢價仍高時,出售股權套現離場。
不過對于王可他們來說。
一些小股東的賣盤意愿固然強烈,但只要銀行控制家族不想賣,那王可他們僅僅只是部分收購就沒有必要。
在永興銀行的股東結構中,表面看吳氏家族只持有26%的股權,但加上其親朋的一致行動人持股,總相關持股比例超過50%。
企業持股過半就有絕對的控制權。
因此,銀行的決策權和經營權還是人家說了算,這不符合王可他們收購控制銀行的最終目的和要求。
而后面吳氏家族改變主意,愿意出售家族一手創辦的永興銀行,這樣才符合王可他們的目標要求。
談判講究策略。
王可和吳老先生等人扯了一會題外話。
天南海北的交流,涉及經濟發展、金融市場、行業競爭、銀行趨勢等各個方面。
王可對自己啥水平非常有自知之明,閱歷、見識等各方面也比不上這些商業精英和吳老先生。
所以他就盡量多聽少說,也沒有什么好顯擺的。
言多必失的道理,他還是懂的。
而他的這副作態,反倒是讓其他人以為是他低調和沉穩,不由得高看一眼。
后面聊著聊著,話題逐漸轉到了金融投資上。
到了這時,很多人眼睛都亮了起來。
這算是王可熟悉的領域,而且他還有如今成功的光環,都不敢忽略輕視他。
所以,大家也都等著王可的發言和看法,看看是否有獨到之處。
而王可對于金融投資也算是比較了解,畢竟有些書也不是白看的,幾年的學習實踐也不是白練的。
何況他還有幸運硬幣的加持,在金融市場可以達到類似未卜先知的效果,學以致用更是事半功倍。
“哈哈,王生如此年紀就在金融領域取得如此大的成績,非常厲害。”
“是啊,想必也有獨到之處,不知道今天有沒有榮幸,讓我們傾聽一下你的高見啊?”
大家也是對著王可一陣吹捧。
后面,在吳老先生和姑父羅志文的客氣相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