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工廠的建造周期為8個月時間,時間緊迫。
在年前,郝強就委托獵頭公司招聘熟悉自動化設備設計制造的人才,自主研發鋰電池生產線。
研發的重點分為兩部分:
一是電池制造自動化設備,包括正負極片的層疊、電解液注入、封裝等工藝設備;
二是電池模組和包裝自動化設備,包括電池模組、外殼安裝、絕緣材料貼附等工藝設備。
其他工藝設備,要求比較簡單。
該團隊已有30人,主要由自動化工程師、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軟件工程師、工裝工藝工程師組成,每位成員都是行業精英,是公司花了高薪招聘進來的。
一大半成員是名校畢業的,一半是研究生畢業,所有人都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這些人的薪酬總和,要比一般公司的百人技術團隊的薪酬總和還要多。
為了研制先進的鋰電生產線,郝強組建這個團隊,挑選科研成員寧缺毋濫,每個人都親自面試。
如果試用期間,有不合適的人員,那只能辭退了。
年后,這些人員已經陸續報到并投入工作中。
為此,公司成立了鋰電生產線研發項目組。
組長暫時由郝強本人擔任,兩位博士和一位工作七年的碩士擔任了副組長,三人各負責一塊大領域,即電池制造、電池模組和電池包裝等三大領域。
這里的副組長,其實相當于技術副經理級別。
雖然自主研發風險大,前期投入成本高,但郝強別無選擇,買不到合適的,而且還貴。
另外,如果直接購買整條生產線,后期的維護成本高,技術條件落后時改造難度大且成本高,效率也低。
像比亞笛發展后期,它的鋰電生產線就是自主研發的。
同樣的,郝強有信心自主研發出來,主要因為他掌握了鋰電池制造技術和工藝,知道什么樣的設備最合適、最匹配。
目前,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主持生產線的研發和審批采購。
尤其在設備采購方面,如果選擇不當,就會浪費大量資金。
比如,選擇機器人時,品牌不一樣,適用場合都不一樣,買回來用不上,再轉賣就會造成損失。
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郝強審閱了團隊挑選的設備清單,率先指出團隊的問題:
“plc選擇西門子,要不就施耐德,統一品牌,維護方便,除非實在不適合。”
“搬運機器人選擇,要不abb、要不kuka、要不島國的fanuc或yaskawa,這些品牌的機器人編程語言和示教器各不相同,盡量統一品牌,以及避免兼容性問題。”
“我大概看了下你們各組的設計說明書,發現存在很大的問題,估計你們還沒意識到。”
“那就是,你們太喜歡獨立作戰了!”
郝強臉色冷淡,語氣嚴肅,敲了下會議桌發飆。
現場沒有人敢反駁,老板說的就是目前的問題。
他喝了一口茶后,繼續說道:
“各位,你們是一個團隊,每一位都是各個領域的精英人才,都是公司委托獵頭公司辛辛苦苦把你們請進來的,在專業知識這方面,我非常欣賞你們。
但是,越有能力的人往往越有傲氣,肯定有誰不服誰的,特別是團隊剛剛成立不久,還不熟悉的情況下。
一半是名校畢業,15個碩士畢業,其中四個博士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