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粵城后,郝強頻繁參與新能源汽車政策的研討會。
目前,工業部門正在制定《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方案》,有望將新能源汽車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在前世,這項方案于2010年6月開始實施。
而在2009年1月時,財政部和科技部曾聯合啟動“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推廣新能源汽車的政策。
如今,未來科技集團高性能鋰電池的問世,加速了這兩項政策的進程。
郝強提出了許多中肯的建議,大幅提高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門檻。
比如在前世的2010年時,國家決定在商海、倀春、鵬城、杭城和肥市正式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
當時的補貼標準相對較低:按3000元/千瓦時給予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每輛最高5萬元,純電動汽車最高可獲得6萬元補貼。
補貼資金直接撥付給汽車生產企業,企業則按扣除補貼后的價格將新能源汽車銷售給私人用戶或租賃企業。
此外,每家企業補貼達到5萬輛后,補助標準會降低。
這意味著,純電動新能源車只要達到20千瓦時的電池容量,就能獲得最高6萬元補貼,這個標準明顯過低,導致了一些車企進行騙補。
事實上,續航里程達5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新能源車,電池容量通常在50-60度電之間。
基于這些歷史經驗和現實情況,郝強建議大幅提高補貼門檻,以促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避免重蹈覆轍。
參加研討會的領導和專家,聽到郝強的建議后,感覺他的考慮比較周全,非常尊重他的意見。
說到底,郝強的身份地位不一樣。
若是一般人,就算他的建議好,人家不一定會聽他的。
人輕言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8月20日下午三點,
郝強在公司面見了一個比亞笛創始人兼董事長汪傳福。
周五的時候,郝強收到拜訪函,有些意外汪傳福的拜訪請求。
他敬重汪船福,所以同意會面,但并不代表一定會與比亞笛合作。
如果不利于自己,就算世界首富來了都不行。
回顧比亞笛前世的發展歷程,2003年時,比亞笛收購秦川汽車,正式進入汽車制造業。特別是在去年上市后,資金雄厚。
2006年時,比亞笛開始研發電動汽車技術。
2007年,f3銷量達到十萬輛,最好款式售價不到十萬元。
2008年,比亞笛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量產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f3dm。
緊接著在2009年推出第一輛純電動車e6。
在此之前,他們公司的主要業務還是二次充電電池和手機部件的生產。
郝強估測,未來科技集團的大投資,有可能打亂了比亞笛的計劃。
汪傳福今年剛好40歲,去年身價有幾十億元,本來今年有望達到一百億元。
只是,未來科技集團研發出高性能鋰電池和宣布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后,比亞笛股價遭受重創。
更令清汪船福憂心的是另一件事。
比亞笛早在2004年就開始研發磷酸鐵鋰電池技術,但直到2008年才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f3dm上應用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
雖然他們目前已經研制出性能不俗的磷酸鐵鋰電池,但仍無法與未來科技集團的產品相媲美,而且后者的技術巧妙地避開了比亞笛的專利覆蓋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