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汪傳福在公司召集了一場高層會議,公司主要股東也悉數到場。
會議伊始,汪傳福將與郝強的對話內容向與會者作了詳細匯報。
汪傳福神色凝重地說道:“各位,現在是這么個形勢,未來科技集團已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鋰電池制造技術。
我們自主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在提升方向上已經被他們的技術專利所封鎖,難以突破。
在這種情況下,我向郝強提出了技術授權的請求,對方原則上同意了,但開出的價格相當高。”
他接著解釋道,如果接受這份技術授權協議,按照最低2gwh的產能,比亞笛每年將需要向未來科技集團支付最少8300萬元的授權費用。
這個數字讓在座的高層們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真他麻的貴啊!
不過,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如果角色互換,他們可能會要價更高。
畢竟,這是關乎未來競爭力的核心技術。
更重要的是,他們意識到如果拒絕這個技術授權,而新能源汽車市場真的如預期那般蓬勃發展,其他競爭對手很可能會搶先一步獲得這項獨家技術授權。
這將使比亞笛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極為不利的位置。
一位資深高管沉思片刻后說道:“雖然費用確實不菲,但我們必須權衡長遠利益。
如果這項技術能夠確保我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那么這筆投資可能是值得的。”
另一位高層補充道:“如果不接受技術授權,自主研發所需的時間和資金投入可能會更大,而且成功的不確定性也更高。
最頭痛的是,前方無路可走了,未來科技集團發展太快了,直接堵死我們的路。”
汪傳福聽著眾人的討論,點了點頭。
他深知,這個決定不僅關乎公司的短期利益,更將決定比亞笛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長期競爭力。
接下來,他們需要進行更深入的財務分析和市場預測,以做出最終的決策。
一位小股東好奇地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我們直接購買成品電池,是否劃算?”
汪傳福迅速回應道:“如果我們每年要配置超過一萬輛新能源車,直接購買成品電池是極其不合算的。”
平均每度電電池,制造成本能節省四百元左右。
生產1gwh,那就節省四億元。
這筆賬很好算,買太貴了。
當然,自主生產電池,投入成本也大。
平均每1gwh產能,利用別人的設備,需要投資3億元,而且還要支付四千多萬元的技術授權費用。
聽到這里,另一位股東立即表示:“既然如此,很顯然自主生產是最劃算的選擇。
畢竟,我們本來就具備相關技術基礎。”
其實,對于大多數股東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這項合作能否提升公司股價。
這才是他們最看重的因素。
如果合作能帶來股價的上漲,那么他們就傾向于支持這個決定。
至于其他細節,他們并不太在意。
只不過,這些話不能公開說出來。
很顯然,未來科技集團的崛起已經對比亞笛的股價產生了顯著影響。
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合作,很可能會給比亞笛的股價帶來積極的提振。
汪傳福聽完各方意見后,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