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強認真聽取了工程師的意見,回應道:“我理解你的顧慮。
關于這一點,我會進一步與鋼廠溝通,爭取把技術提升。
如果確實難以保證材料的一致性,我們可以考慮增加模具數量,針對不同批次材料的塑性特性,采用對應的模具和折彎參數。”
郝強知道鈑金工程師提出的問題切中要害。
要在批量生產中保證復雜圓弧鈑金的一致性,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市面上許多汽車的車身設計相對保守,缺乏明顯的流線型特征。
這并非設計師不想,而是受限于工藝和原材料穩定性。
另外,就是成本問題了。
越復雜的車身,制造成本就更高。
未來es6的制造成本肯定不低,值得搞。
哪怕是虧本,郝強也想搞。
如果第一款車就失敗了,影響團隊的信心。
員工看到董事長這樣要求,也不好說什么了。
再說,董事長也不是外行人,并沒有瞎指揮。
團隊初步磨合,對郝強不太了解,缺乏信任也正常。
又過了幾天時間,團隊人員對郝強的能力越來越熟悉。
公司的很多科研成果,就是他主持研發,甚至獨立完成的。
原來,董事長就是一個科研怪。
時間緩緩流逝,很快到了十月中旬。
這段時間,郝強偶爾參加汽車設計工作。
更多時間,他投入在汽車電機和駕駛輔助系統傳感器研發工作上。
閑暇之余,郝強時常到新裝修的辦公大樓巡視。
盡管辦公用品已經陸續到位,理論上可以立即入駐,但郝強決定延后搬遷時間。
他希望給大樓更長的通風期,以確保員工的健康安全,最終計劃在元旦正式遷入新址。
與此同時,郝強密切關注著股市動向。
茅臺股價已經攀升至750元左右的高位,而他的建倉成本僅為350元左右。
同樣,藤訊的股價也飆升至70港元左右,遠高于他25港元左右的建倉價。
面對如此可觀的收益率,郝強做出了果斷決策:“不能再等了,是時候開始逐步拋售了。”
他持有的藤訊股份數量約占總股本的4.56%,共計85萬手,總市值已達64億元。
根據他的記憶,藤訊股價將在11月左右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最高點。
因此,只要藤訊股價超過70港元,就開始逐步減持了。
藤訊的日常交易量巨大,通常在二三十億元到七八十億元之間,他計劃每天出售兩到三億元的股票,手段比較溫和。
這樣既能逐步套現,又不至于引起市場的劇烈波動。
茅臺股這邊,他印象中還在持續上漲,計劃股價850元左右開始拋售。
看著每天系統財富不斷增長,郝強非常激動。
用不了多久,財富就要達到一百億元大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