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論起三年前那樁驚心動魄的舊事,必然得率先從易紅花此人說起。
想當年,易紅花竟與當時仍身為太子的先帝暗中私通,且她全然不顧名分,一心一意地為先帝默默打理著蛛網隱晦之事,未曾有過絲毫怨言。
這般光景一直持續,直至先帝登基為帝半年之后,易紅花驚覺自己有了身孕。
彼時,作為先帝身旁得力干將、堪稱左膀右臂的徐元相,在接獲先帝的授意之下,佯裝迎娶了易紅花為妻。
此等安排,實乃先帝出于維護易紅花的聲譽考量,他著實不想讓世人覺著易紅花未婚先孕,從而落下有傷風化之名,這實乃無奈中的權宜之計。
然而,不知究竟是何緣由,這樁秘事竟被皇后所知曉。
皇后聽聞之后,怒不可遏,當即派遣了那時依舊是先帝跟前帶刀侍衛的余白生,率領一眾兵卒前去剿滅徐家滿門。
皇后這般狠絕,只因她心中認定,先帝在外遺留了血脈,日后必定會與自己的兒子爭奪嫡位,為保自己兒子順遂,故而狠下心來痛下殺手。
徐家因著易紅花這層關系,得以在余白生率眾殺至之前,僥幸獲取了相關情報。
知曉大禍臨頭,徐家眾人慌忙連夜出逃,妄圖能躲過此劫。
只可惜,命運弄人,他們在奔逃途中,竟遭遇了來路不明的一伙剪徑馬賊橫加阻攔。
最終,徐家滿門二十三口,除了徐元相得以幸存,還有那個尸首未曾尋見的徐曉荷,以及那位名叫徐穎脂的女子。
據說徐穎脂向來性格叛逆,早已離家出走,獨自去闖蕩天涯,正因如此,方才幸運地躲過了這一劫難。
其余眾人,皆慘死于這群兇悍馬賊的刀下。
徐元相在知曉徐家慘遭滅門之后,悲憤交加,曾不顧一切地找過先帝,情緒激動之下,甚至與先帝大吵大鬧了一場。
先帝又何嘗不心生惱怒,只是自己剛剛登基稱帝,那尊貴的皇帝寶座都尚未坐穩,驟然發生了這般慘事,他也唯有暗自憋悶著一腔怒火,百般無奈,終究是無可奈何。
畢竟此乃家丑,實不可輕易外揚,以免引發更多的風波與禍端。
后來,就在去年的蕭瑟之秋,先帝竟意外崩殂。
徐元相因對三年前徐家那樁慘烈的滅門之事始終懷恨在心,故而堅決不愿輔佐那個曾經指使滅了徐家滿門的太后,亦不肯盡心輔佐如今尚且年幼的幼帝,毅然決然地投入了慶王的門下。
也正因如此,那至關重要的明鏡臺,自此被牢牢掌控在了慶王的手中。
與此同時,那位往昔先帝跟前的帶刀侍衛余白生,也緊跟徐元相的步伐,一同投奔到了慶王手下,進而成為了護鏡司的一名尊者。
易千秋之所以絞盡腦汁地想要通過徐穎脂把徐曉荷給引出來,緣由無他,只因徐念曉手中極有可能握有當年徐家滅門案那觸目驚心的真相。
據易千秋所述,當時易紅花手中所接收到的那份至關重要的密信,乃是從慶王府中的諜子手中發出的。
這一關鍵細節,使得易千秋不得不心生疑慮,深度懷疑在這場慘絕人寰的滅門案背后,是否隱匿著慶王的暗影,甚至大膽揣測,慶王或許就是這樁慘案的罪魁禍首。
更為令人惋惜的是,當年冒險安插在慶王府中的那位諜子,在成功送出密信之后,很快便被心思縝密的慶王所察覺,進而被無情滅口。
正因如此,要想將這其中的諸多謎團徹底弄個清楚明白,尋出徐曉荷便成了唯一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