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
楚臨淵一首詩歌吟畢,盧白頡身旁的那位隨珠公主像是泄了氣的皮球似的整個人都軟了下去,像是蔫了一般。
此寮當真又作了一首絕頂的好詩,還是一首長篇歌行體古詩,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在韻律和節奏上十分和諧。
更是營造出了空靈、澄澈的意境。
這兩首出來,前十已去其二。
看許少安還在不停落筆寫著,之前他說他很有靈感,只怕……
隨珠公主已經不敢去想,吞咽了一口唾沫,看了眼震驚的盧白頡心想著要不現在就跑路?
這一首詩歌吟誦下來,現場又是鴉雀無聲。
沒有人能夠想到一個從平湖城來的年僅十七歲的少年,竟然才華橫溢到了這種地步,這一首詩歌,從意境方面看,詩開篇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將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融匯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空靈、澄澈、幽美的意境。月光灑在江面上,波光粼粼,給人以廣闊、靜謐的美感。
在情感表達上,詩歌蘊含著復雜而深沉的情感。
有對宇宙和自然的思索,作者面對永恒的江月,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問,體現出對宇宙奧秘的探尋和對人生短暫的感慨。
同時也包含著游子思婦的離情別緒,如“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通過描寫思婦的行為和細膩的心理活動,將思念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結構來講,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將游子和思婦的情感穿插其中。
從月升寫到月落,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在反復的吟唱中使情感不斷深化。
在語言方面,語言優美自然、清麗流暢。
全詩用詞典雅,如“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用詞精致卻不晦澀,并且韻律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具音樂美感。
盧白頡震驚的是無以復加,李長山激動的整個人都有些顫抖起來,其他的人莫不是震驚不已。
攝政王看了眼身旁的太后,心想著這婦道人家定然聽不出這首詩歌的妙處,當然也不知道許少安的才華幾何了,這樣之天才,誰舍得殺?
所以太后在看見所有人激動的表情后,她的秀眉不著痕跡的皺了皺,心想著這許少安當真大才如此,竟讓所有的大臣們都為之震驚?
這樣人,這樣的才學,若他當真是靖王之子,那就更不能讓他活著。
只是不知道,今夜過后,大羽的子民在得知這位大才子的橫死后,會是個什么樣的表情。
又會有怎樣的舉動?
太后不知道。
她也不想知道。
她只知道,有些人殺錯,卻是不能放過的。
再說,這小子不是跟唐家有仇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