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四條路當中,儒修其實是最與眾不同的一種,他們與人交手的方式也千奇百怪,可能同樣拿一把劍對敵,可能只是一根筆,甚至是墨水落在紙上就可生出殺人利器,儒修用讀書修行,心所至處,境界便緊隨其后,所以儒修第二境叫做明心。”
“儒修講究做事無愧于心,比如其他三條路的修士做錯了一件事,可能心中會有愧疚,但對于日后的修行路基本沒有太大影響,可儒修若是做了心中有愧的事情,若不能拐過這個彎,以后一輩子都無法再有寸進,所以儒修也是四條路上相對數量最少的。”
“只有問心無愧,才能身負浩然,最終成就圣人境。”
顧春秋微有感慨,顯然對于儒修是比較側目的,雖然四條路確確實實沒有高低之分,可儒修的確是有其特殊獨到之處。
“最后就是武修,武修第二境是為開脈,使用本命種子打通人體內最重要的十二條經脈,便是入了開脈境界。”
顧春秋說的很詳細,李子冀也聽得很仔細,終于算是對于修行有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認知,的確,這樣看來的話修行到哪里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要靠自己的,師父的作用在于給你當保護傘,給你提供資源,在你疑惑的時候幫你解答問題,并不是說每修行一步都要師父去手把手的指導。
“既然修行起來都是差不多的,為什么同境界會有強弱之分?”李子冀問出了一個自己沒太能夠理解的問題。
就比如武修,每個人都要打通十二條脈絡,又沒有老百姓口中流傳的所謂強弱功法的影響,強弱差距為何能這么大?
比如鄧九齡,同境界以一敵三,沒有任何壓力。
顧春秋伸出四根手指:“四個原因。”
“首先,還是老生常談的,天賦問題,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用武修來舉例子,同樣是十二條脈絡,你的粗一些,我的細一些,粗一些所能夠使用的力量自然就要比細一些的強大,這是很淺顯的道理。”
“其次,心性,殺人不是喝茶,你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不喝就不喝,和人交手一個不注意自身是要死的,所以絕大多數時候心性的堅毅程度決定了一名修士在和人交手的時候能夠發揮出多少實力,就比如你那晚殺了那名中年人,就因為你早已經算計好了斷劍的那關鍵一刺。”
“再次,力量的使用,其實每個人都沒辦法百分百發揮出自己的力量,十分只能用出七分就算是很了不起了,一名合格的修士可以完美的操控自身實力,每一次攻擊,每一次防御都能夠恰到好處的使用,力量的使用是很高明的手段,不會浪費一絲力氣,不會做半點多余的動作。”
“最后,也就是我之前提到過的,師父能夠給予弟子的資源,不僅僅是類似錢財丹藥之類的消耗物,還有秘術以及小神通。”
“同樣的兩名武修,一人出身三流修行勢力,手上只有一部簡單的天罡拳,另外一名是我們三千院的弟子,滿閣樓的武修神通,這樣的兩個人交起手來,孰勝孰負,甚至都不需要看一眼就能知曉。”
顧春秋今天很完美的盡到了代班老師的職責,對李子冀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并且解釋的特別清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