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個層級的首席思考者·疑惑。”他自我介紹道,“我一直在思考存在的本質,但越思考越困惑。”
“能告訴我們這個危機是怎么開始的嗎?”王也耐心地詢問。
“一切都從一個簡單的問題開始。”疑惑嘆息道,“'我怎么知道我是真實的?'”
“這個問題最初是由一個名叫'質疑'的概念實體提出的。”
“它指出,我們無法證明自己不是別人的夢境,不是更高維度存在的想象,不是某種虛擬現實的產物。”
“這個質疑太有道理了,沒有人能夠反駁。”
“然后呢?”
“然后這種質疑開始傳播,越來越多的存在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性。”疑惑繼續解釋,“當足夠多的存在開始懷疑時,整個現實層級就開始不穩定了。”
“因為現實的穩定性部分依賴于居民的信念。”
“如果沒有人相信自己真正存在,那么這個層級本身就可能真的消失。”
“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懷疑越不穩定,越不穩定越懷疑。”
“現在我們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了。”
聽完疑惑的解釋,王也開始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根本的哲學問題——我們如何證明自己的存在是真實的?
“疑惑先生,我想問您一個問題。”王也說道,“您現在痛苦嗎?”
“當然痛苦。”疑惑點頭,“這種不確定性讓我非常痛苦。”
“那這種痛苦是真實的嗎?”
“我……我覺得是真實的。”疑惑猶豫道,“但也許這種痛苦也是虛構的。”
“但是您能感受到這種痛苦,對嗎?”王也繼續引導,“不管這種痛苦是不是'真實'的,您確實在體驗它。”
“是的……我確實在體驗……”
“那么這種體驗本身是不是一種存在的證明?”王也說道,“'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說過,即使一切都是假的,但思考這件事本身是真的。”
“同樣,即使我們不能證明存在的'真實性',但我們確實在體驗存在。”
“體驗本身就是存在的意義。”
疑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您的意思是,不需要證明存在的真實性,體驗存在就足夠了?”
“正是如此。”林清影也加入解釋,“真實性是一個外在的標準,但體驗是內在的事實。”
“不管我們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夢境中的角色,還是虛擬的程序,我們都在體驗著快樂、痛苦、愛、恨、希望、恐懼。”
“這些體驗給我們的存在賦予了意義。”
“但如果我們只是虛構的,這些體驗還有價值嗎?”疑惑質疑道。
“當然有價值。”蘇烈肯定地說道,“一本小說中的角色是虛構的,但他們的故事能夠感動讀者,給讀者帶來啟發和思考。”
“虛構不等于無價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