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lass="contentadv">桑銘陽懂何雨欣想表達什么,但他不解的是。
“你并不覺得這種事有問題?”
“并不覺得,我覺得他的某些做法還是挺好用的。”桑銘陽第一次,如此直觀的感受到自己和何雨欣之間的不同。
他覺得何雨欣三觀有點歪,因為心里這么想,所以臉上也帶了些。
何雨欣看見了,不過她并不在意。
言歸正傳,何雨欣用下巴點了點那小女孩,說出了句有些意味深長的話。
“女孩子有的時候是很早熟的,她的父母能做出那樣的事兒來,這就代表她平時在家也不受重視。一個缺少關愛生活在苦難中的女孩子,她理應向往舒適的生活環境。”
“有沒有可能……”這個猜測讓桑銘陽都有點覺得別扭。
“常英山把她趕出來了。”到底發生了什么,會讓常英山一個斷了腿的老人,正是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把一個無家可歸的女孩子趕出來?
但這只是你的猜測而已。
桑銘陽想如此反駁,但他沒說,因為實際他其實心里也有這樣的懷疑。
面前這個可憐的小姑娘,極有可能生了想取代常英山妻子的心思,甚至極有可能已經付出過行動了。
若是拋開倆人的年齡,這件事情便很好理解了。
倆人沒有血緣關系,常英山死后他的養子們連個面都沒出現,小姑娘自己活著都艱難,卻還是披麻戴孝給他辦了個簡單的葬禮,她是以晚輩的身份穿的這一身孝還是以未亡人的身份,這個還真不好說。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她推不動墓碑并沒有想著讓別人來幫忙,而是把骨灰盒帶回來了。
且何雨欣拿出一千枚金幣出來,這錢實際就是個引子,她不過是在賭常英山在小女孩心中的重量。
生活越是窮苦的人越會抓緊手上的每一分錢,小女孩的日子過的如此緊巴,一千塊錢于她而言便是巨款,這么大一筆錢,任誰都會藏起來,沒必要給已經‘下葬’了的人再辦一次葬禮。
但是小女孩這么干了,并且還拿出了一半的錢。
當然,她這么做也可能是有良心,感激常英山這才這么做的。
但感激不能當飯吃,在貧窮中掙扎久了的人最了解這一點。
當然,這些都還只是猜測,猜測這種東西在沒證據的情況下不能作數,就算邏輯通也證明不了什么。
桑銘陽閉嘴不想說話了,但何雨欣卻饒有興致的問了另一個問題。
“你猜,她真的叫常小花嗎?”
桑銘陽眨眨眼,沒接這話。
沒有事實依據證明她叫常小花,關于這個名字其實也是猜測。
但若是她不叫常小花,那常小花又在什么地方?
我看有的讀者好像更希望剔除男性角色,當然也有讀者覺得無所謂,邏輯自洽就行。
這么的吧,桑銘陽是個必死角色,我先按照計劃寫,若是無法接受這種類型的寫法我在改大綱。
本文沒有男主,男性角色也多是陪女主走一程的設定,走身不走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