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祥瑞妹子南加大畢業的履歷,5萬人民幣還不夠她一禮拜零花,打兩份工絕對是地板價。
后期特效15萬,3.75%。這片子特效鏡頭不算多,但后期調色工程量不小,初版在紀錄片頻道做,半成品再拿到魔影廠調教。
音效音樂20萬,5%。愛情片么,出氛圍很大程度上要靠bgm,這方面省不得。
后勤30萬,7.5%。劇組幾十號人,一個月吃喝拉撒,30萬只是將將夠用,這還是因為所有人各住各家,劇組不用包賓館,否則50萬都打不住。
備用金20萬,5%。前世陳一鳴經歷的劇組從來沒這東東,這一回如果一切順利,這20萬陳一鳴會打進宣傳費里。
宣傳費用120萬,30%。這個比例是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最低標準。
不過鉑爵背靠魔影集團,自己人的電影曝光肯定有保證,陳一鳴預留的宣傳費,主要用在互聯網營銷方向。
400萬嚴絲合縫,每個小項都落在合理區間之內。
好萊塢在商業電影制作方面可謂千錘百煉,這個預算分配標準是久經實踐總結出來的,照此操作不保證出好電影,但總不至于賠大錢。
……
作為鉑爵三人組中最核心的那個,導演陳一鳴的任務最為繁重。
白天他得跟著攝影組外出堪景,定機位,定軌道,調試攝影機。
有大壯打前站,取景自然是暢通無阻,但這臺阿萊25可是把大家折騰得不輕。
在2009年,專業的電影級數字攝影機還是個新東西,大家都要一邊用一邊總結經驗。
陳一鳴在另個時空倒是有一些使用阿萊的經驗,但初代阿萊也是第一次接觸。
數字機對比膠片機,始終都面臨著一個“還原顆粒感”的難題。
簡單來說,就是數字機拍出來的素材,過于干凈銳利,電影感不足。
這也是為什么到了陳一鳴穿越的年份,數字機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仍然有許多大導演堅持使用膠片機制作電影。
畢竟,越是大制作,膠片費用在總體制作費用中的比例越低,那些動輒三五億美元的超級大片,浪費的膠片錢不過九牛一毛。
反倒是數字機為了還原顆粒感,需要頻繁地調試濾鏡,加上繁瑣的后期調色,耗費的時間成本不一定就比燒膠片更少。
現在《魔都假日》劇組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初代阿萊屬于半驗證機,濾鏡套組就那么幾個,換來換去始終達不到陳一鳴的要求。
《羅馬假日》是一部黑白電影,又是上世紀50年代的老片子,觀者自帶濾鏡,沒誰會去挑剔它的畫面。
《魔都假日》可沒有這種先入為主,必須經受觀眾最嚴苛的審視。
原片劇情簡單,大量的中近景和特寫,氛圍全靠男女主之間的化學反應,如果不在籌備期就把基礎調性找準,拍出影樓風那是超大概率事件,后期根本救不回來。
無奈之下,陳一鳴只好求救于如來佛祖,提前把魔影廠的藝術指導搬出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