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匪+傳記=?
<divclass="contentadv">《神探狄仁杰》?
《少年包青天》?
掉頭掉頭,完全跑偏了。
現代的,現代的。
陳一鳴一邊喃喃自語,一邊死命地搜刮記憶。
好像只有《貓鼠游戲》能沾到一點邊,可是他實在想不出這片子怎么改成主旋律電影。
此路不通,換個方向。
戰爭+傳記=?
《能文能武李延年》?
《特級英雄黃繼光》?
好像這兩個高口碑的戰爭片,因為聚焦小戰場,所以投資都不大,拍攝時間也不算長,半年時間應該弄得出來。
不過還是老問題,國內放放還行,走不出去國門。
那要是不拍英雄人物,而是拍一個普通士兵呢?
畢竟不管什么種族、國家、宗教、文化,戰爭中的底層士兵總是共通點最多的。
以底層士兵為主角的電影,文化折扣相應地也就最低。
此外,傳記片的戲劇張力,就在于困境之下人的不同選擇。
越是極端的困境,人物的選擇就越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還有哪個環境,能比生死無常的戰場更極端,更能體現人性的復雜與選擇的重量呢。
陳一鳴的思路瞬間打開。
他騰地一下站起身來,去書架上拿過一本新華國編年史,一年一年地過。
建國之后的對外戰爭,倒還是前世那幾個,只是年份和過程稍有出入。
也是,時空變了,華國的外交政策與地緣環境又沒變。
51年開始與以堅果為首的聯軍進行的半島戰爭,59年與大毛之間的東疆、西疆沖突,63年與阿三的高原反擊戰,78年與南邊猴子的邊境反擊戰。
與阿三和猴子的戰爭影響力差得太多,與大毛的沖突時間太短規模太小,看來只能選半島戰爭了。
主角可以設定為半島戰爭中的一名普通新兵,剛入伍就跟隨部隊來到半島戰場。
這樣的士兵在當年不計其數,其中很多人犧牲在那里,甚至連姓名都查不清楚,人物原型非常好套。
這樣一來,就做到了真實歷史、真實部隊、真實人物。
陳一鳴啪地一聲合上《新華國編年史》,又去借來一本《半島戰爭戰史全記錄》。
快速瀏覽了一遍目錄,他發現這場戰爭的過程依舊遵循著前世的程序,秘密介入、突襲、n次打擊、拉鋸、相持、打打談談、停戰。
戰場還是那片貧瘠的山地,華國還是那個缺槍少炮缺吃少穿的華國,堅果也還是那個財大氣粗炸彈不要錢的堅果,這就決定了戰爭進程很難有質的變化。
很好,這種戰線相對固定、雙方彼此拉鋸的陣地戰環境,正是他所需要的。
一是沒有大范圍的穿插運動戰,場景相對單一,演員數量較少,拍得更快成本也更低。
二是戰史資料更豐富、細節更豐滿,便于鎖定和還原真實歷史中的場景。
想著想著,陳一鳴突然意識到一個關鍵的問題。
他放下書起身走出閱覽室,到圖書館外面給二大爺打電話。
“馬叔,如果選擇半島戰爭的背景,電影過審會不會有問題?”
陳一鳴必須先確認題材不會受限,畢竟前世很長一段時間里,半島戰爭題材的影視劇都處于線上橫跳的狀態,又稱薛定諤式的過審。
要是籌備幾個月劇本被斃了,或是拍完剪完又被迫改得亂七八糟的,那還不如直接換別的題材。
電話那頭是一陣沉默,讓陳一鳴的心頭惴惴的。
良久,手機里才傳來二大爺的回話。
“盡快整理出一個故事梗概給我,原則上不會有問題。
一鳴,不要有負擔,不要有顧慮,大膽嘗試,一切有我。”
“知道了馬叔,謝謝馬叔。”
掛掉手機,陳一鳴放下了大半個心。
二大爺既然說了問題不大,那他就當問題不大,反正他的電影肯定符合原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