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雖然被稱為導演的藝術,但實際執行“拍”這個工序的,卻是攝影師操縱的攝影機。
攝影技術不支持,什么導演藝術都是空中樓閣。
前世《1917》能成為移動式一鏡到底的杰作,就在于2018年的攝影技術已經能夠支持導演的構想。
從這個角度來說,陳一鳴在本時空的2010年就考慮復刻《1917》,多少有一些狂妄和不切實際。
畢竟這會兒的攝影機都是大塊頭,阿萊mini版根本沒指望,甚至阿萊數字機本身都還處于初級階段。
不過反過來講,站在歷史的上游與下游,人的視角和眼界本來就是天差地別的。
前世阿萊mini在2015年正式發布,薩姆導演在2018年開始籌備《1917》,并不代表在這兩個節點之前,移動式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完全不能拍。
很多時候,某個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只是源于機緣巧合下的靈機一動,進而捅破了那層窗戶紙而已。
就比如在阿萊在發布mini幾年前,還出過一款重量差距不大的m。
這款機器比起阿萊初代的f25各項參數改進并不多,最大的特色是把機器一分為二,拍攝單元與影像處理單元通過一根光纜相連,讓攝影機從一個人單扛變成兩個人分擔。
不過是一個思路的轉換,阿萊攝影機就有了應用斯坦尼康的可能。
陳一鳴跟馬云騰詳細解釋了自己的想法,大壯要做的,是盡快通過魔都電視臺的介紹人,前往阿萊總部溝通需求,爭取第一時間把尚在圖紙上甚至設計師腦袋里的分體式阿萊m搞出來。
攝影機下來,就是攝影師,成熟老道的斯坦尼康攝影師。
斯坦尼康是攝影機穩定器的音譯,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就應用于電影拍攝的成熟技術,堅果甚至還有專門的“斯坦尼康”資格證書考核。
但是這項技術傳入國內很晚,玩兒得好的華國攝影師也不多。
華國當世第一大導孫旺泉,近些年拍攝了多部大制作電影,其攝影組的斯坦尼康攝影師,基本都是從好萊塢專門聘請的。
《1951》時間緊任務重,陳一鳴當下能想到的辦法,也只有效仿孫旺泉,花錢搖老外。
<divclass="contentadv">這事兒他同樣交給了馬云騰,聯系申芃菲,走華納兄弟的關系,在好萊塢尋找檔期合適的成名攝影師。
因為《魔都假日》的改編權,華納兄弟正求著申芃菲,應該肯幫這個忙。
攝影機與攝影師之外,還有攝影平臺。
廣義地說,斯坦尼康也算是攝影平臺,不過陳一鳴指的攝影平臺,其實是經過特種改裝的各類型攝影車。
斯坦尼康說穿了就是一個由背心和減震臂組成的丐版外骨骼,再如何穩定,也無法完全消除攝影師移動導致的鏡頭晃動。
而移動式一鏡到底,不可避免地會有很多主觀鏡頭,看久了會導致觀眾暈鏡頭。
斯坦尼康用太多,主觀鏡頭疊加搖晃震蕩,觀影體驗將差到無法忍受。
因此,只有在條件完全不允許的情況下,陳一鳴才會上斯坦尼康,固定機位、軌道車、攝影車永遠是首選。
《1951》全程野外實景拍攝,軌道不可能從頭鋪到尾,這時候就要用到各式各樣的改裝攝影車。
等大壯從國外跑一圈回來,就要開始忙活這件事。
魔影廠的底蘊不是說說的,多達8個道具倉庫分門別類地儲存了上萬件道具,這些倉庫不僅負責道具的保管存取,還編制有對口的道具師專門從事道具制作與改裝。
8個倉庫中就有1個車輛倉庫,陳一鳴用不到里面的車,要借用的是倉庫里的改車師傅。
陳一鳴會把需要使用的攝影車都畫出來,到時候大壯就可以按圖索驥,租用或購置特種車輛并跟進相應的改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