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參演過體育劇,采風的時候職業隊的教練就說,越是關鍵比賽關鍵比分,越是要讓運動員放松。
那個節骨眼叫暫停,根本不講技戰術,就是聊天,舒緩心情。”
<divclass="contentadv">陳一鳴聽得內心贊嘆不已。
這就是技術流的角色分析,粗一看平平淡淡,既不燃也不熱血。
但真正代入進去就會發現,唯有這樣的平淡,才能襯托出百戰殘兵笑對生死的氣概。
前世陳一鳴十分喜歡《能文能武李延年》,反反復復刷了好多遍,幕后訪談和花絮更是百看不厭。
那部劇算是陳一鳴構思《1951》的教科書,在他看來半島戰爭就該這樣拍才對味兒。
唯一讓陳一鳴覺得遺憾的,只有《李延年》的最后一段。
始終堅持還原歷史的主創,最終還是倒向了現實,選擇了一個不現實但是豪情滿懷的結尾。
按照陳一鳴的推想,老英雄在整場戰役中都在身體力行著一個原則,也就是這部劇的題眼。
能文能武!
文則講清楚道理,武則發揮出戰力。
政治工作,他能想出既挽救逃兵、又激發士氣的兩全其美的方法。
軍事工作,他始終冷靜沉著,講戰術、講組織,不斷重整部隊發揚火力。
這才是李延年榮膺“功勛”的原因。
陳一鳴相信,別說戲里守軍只剩下幾個人,哪怕只剩下李延年自己,他也不會做決死沖鋒的事情。
不管是前世還是今世,半島戰爭的戰史中都有孤膽英雄成功阻敵的戰例,而且還不是孤例。
已經置生死于度外的戰士,反而更不會浪擲生命。
陳一鳴很高興石磊很快就與他達成了共識,他剛剛的表現正是他心目中的李延年,一位優秀的基層政工干部,一位能文能武的連隊指導員。
很可惜《1951》不會重點刻畫金指導員這個人物,也沒有給石磊留出充分的表演空間。
只能留待將來了。
石磊穿著軍裝微笑的樣子,開始展現出他本人的特質,這也正是陳一鳴首選由他來飾演金指導員的原因。
如果說侯永的笑帶著點憨,那么石磊的笑就是帶著點倔。
可能是因為年齡還不到,所以他的法令紋不深,笑起來的時候,面部肌肉變化也不大。
唯有眼睛兩側的眼紋,會隨著笑意的加深,皺出數量不等的紋路。
陳一鳴在刷片的時候就發現了,石磊縱情大笑的時候,跟鎖緊眉峰時一樣,眼角處能笑出多達三條放射狀的皺紋出來。
他一度都想設計個情節調戲一下石磊,看看讓他皺著眉大笑,能不能在臉上弄出9條皺紋來。
那絕對能算是一種經典顏藝了。
不過在《1951》里,石磊只需要笑出四道紋就夠了,這時候他的個人特質表現得已經十分直觀,再不敏感的觀眾也能從中體味出角色的性格。
表面上有些調皮,根子里是個犟種。
送走石磊之后,陳一鳴長長地舒了口氣。
最難的部分已經完成,接下來的幾個角色,邀請的都是年輕演員,基本都比陳一鳴小,應對起來可以比較放松。
更關鍵的是,表演難度都不算大,以陳一鳴刷片時的觀感,演起來手拿把掐。
其中戲份最多的偵查班長,選的是一臉悍匪樣的張宇。
他手下的3個兵,都是陳一鳴從小美的試鏡錄像里挑出來的魔都戲劇學校在校生。
演主角形象不合適,但演特約足矣。
戲份第二多的巡邏兵,是同樣來自軍藝團、身材瘦小的毛豆。
本來陳一鳴考慮過邀請毛豆演主角的,因為他身高162,能進帝都戲劇學院全靠特招。
不過他最終以班級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接著考入空政話劇團,充分說明了他的能力。
可惜的是他生了一副天生的喜劇臉,,扮演木訥的主角差了點味道,只能退而求其次請他演個配角。
現在《1951》的演員班底基本塵埃落定,就剩下第一主角的人選了。</p>